青灯说书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7章 百年规划,史上最稳太子爷,青灯说书人,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个问题,朱标觉得,花费十年的时间,励精图治,就可以初步解决。
当然,也只是初步解决,这就和历代的王朝一样,每逢大乱之后,必有盛世降临,而这样的盛世,不多说别的,吃饱饭肯定是必要的。
可是,这样的盛世却并不能一直维系下去啊!
因此,让天下的百姓吃饱饭,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难的是长长久久的保持下去。
但饭要一口一口吃,朱标觉得,还是先达到这个目标再说。
当然,这也是今后胡惟庸执政的主要目标。
十年,也就是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足够让胡惟庸这么一个能臣去施为了,时间要是再长,估摸着老朱又该动起废相的心思。
朱标当即在纸上挥毫,大致写完之后,朱标又再度细看,将其中一些地方进行推敲修改,弥补其中的不足。
良久之后,朱标看着眼前这一份文案,十分满意。
当然,这不过是一个草稿,实际推行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毕竟,这也只是一个方向。
而且,这最终行不行,还得老朱点头。
将手中这份文案放下,朱标又拿起了另外一份文案,这就是此番朱标对于录取士子安排建议。
朱标粗略的估算了一下,此番能够录取的士子大致在三百人至五百人左右。
现如今,朱标也一直关注着士子的情形,从教授老师反馈以及现场实际情况上来看,大概已经有一百五十人,答题能够答对七成以上。
如果按照时间继续推迟下去,那么到了真正到了大考的时候,五百人达到要求,可能有些勉强,三百人应该是可以的。
而这个数字,已经大大的令朱标感到满意了。
李善长的种种作为,还是起到效果的。
这以往的朝代科举录取的人数,朱标也是做过统计的,这唐代,一般来说,录用的最多只有三十人,少的时候,甚至只有几个。
而到了宋代,人数多了一些,每一届大概只有一百七十人左右。
而现在,大明首届恩科保底就有三百人,这已经算是极好的结果了!
这首次就是三百人,那下一次呢?
能够满足要求的人,必定是更多,伴随着时间的推迟,只要朝廷不提高试题的难度,那么越来越多的人,就能符合要求,被朝廷录用。
那朝廷有提高试题难度的必要嘛?
在朱标看来是没有的,因为,这一次恩科被录用的士子,朱标并不打算让他们留在朝廷中央任职,而是不论贫富贵贱,全部都从小吏干起。
这一方面,是为了他们能够更加深刻了解民情,此外,便是加深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
除此以外,朝廷的种种政策,也是要这些人在地方上推行。
单纯靠地方上的士绅,实在是效果不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