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头大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百三十八章 稀土培训班,大国制造,黑头大王,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不过,当钟白看到这次培训课程授课人的名字之时,他停下了脚步!
竟然是……徐光先!
这个名字,让钟白震惊了!
别人不清楚,钟白难道还不清楚这位徐教授到底是何许人也么?
徐光先可不仅仅是国内稀土冶金业资深学者、京城大学教授、博士这几个头衔这么简单!
在前世,徐教授还有另外一个头衔,那就是……
“华国稀土之父”!
1920年,徐光先生于江浙上虞县一户家境优越的律师家庭,他从小善于逻辑推理,偏爱理化,抗战时期,他进入交大就读,打造了他扎实的学术根基,随后又和夫人一起去了MD哥伦比亚大学量子化学专业深造,留M几年后,徐光先携夫人回到了祖国。
时间来到70年代,时年50多岁的徐光先,自20多年前借由归国探母的名义回国后,第三次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此前,他已经以京城大学教授的身份,在物质结构、核物理化学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从70年代开始,徐教授开始将心血投入到稀土行业的研究中,当时的华国,在稀土行业里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根本无法和那些西方强国的稀土技术相提并论。
尤其是在提炼技术方面,华国基本处于完全一片空白的情况,所以当时我国只能依靠大量低价出口稀土精矿,再以几十上百倍的价格回购稀土产品。
徐光先教授把目标瞄准了稀土中镨和钕两种元素的分离上。
那时候,强如业界标杆,法国的罗地亚厂,对这两种元素的分离也是采用离子分离法,产出量小,成本高。
而徐光先则另辟蹊径,使用了“串级萃取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思路确定之后,经过两年的艰苦攻关,最终团队在实验室成功实现了镨和钕分离。从量化指标来看,当时业界基准的分离系数是1.4,徐光先达到了4,同时在纯度上达到了创世界纪录的99.99%。
从1978年开始,徐光先开办了“串级萃取”讲习班,加速国内稀土分离技术的落地,但由于稀土行业重资产的行业属性使得生产端人士的决策成本极高,导致徐光先的第一口螃蟹始终无人品尝。
一直要到80年代之后,当时的沪江跃龙厂才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从那之后,行业便迅速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尽管这份通知上没有对具体培训内容做太详细的说明,但钟白不难想到,毫无疑问的是,“串级萃取法”应该就是这次培训的主题,这也是徐光先一直以来努力做的事情!
这可是华国稀土历史上极为浓重的一笔,若是没有徐光先教授的努力,恐怕上一世的华国稀土业还要继续沉沦几十年,被那些发达国家继续割韭菜,从咱们国家不断廉价攫取稀土资源!
当现在,自己竟然有这个机会和徐光先面对面!
自打重生后,钟白还从未如此激动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