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很天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章 年三十,回到山村当老板,现实很天真,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马上就要过年了,刘青山的鱼饵专卖店并没有正式的开张,而是进行了试营业。</p>
九十年代的时候,农民们能干的赚钱的事情并不多,有本事的做个小买卖,没本事的干个建筑,到砖厂干点力气活,一天赚个十块八块的,而且还不是天天有活。</p>
刘青山给大家铺了一条康庄大道,在水库里面钓鱼,然后到东区去卖,一天赚几十块钱,上百都不成问题。</p>
当然了,前提是需要买清泉岭刘家卖的鱼饵,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p>
年底了,大家都没有事情干,亲戚直接相互串门,看望的多起了。而大家聚在一起,说着说着,便议论起大寨村南水库钓鱼的赚钱的事情。</p>
一传十,十传百,没有三两天的功夫,便在大寨乡传开了。原先大寨乡只有几十个喜欢钓鱼的人,转眼之间,就动起来了二三百人开始钓鱼,大寨乡的各个水库,也都热闹起来。</p>
而且,整个大寨乡的钓鱼卖鱼形成了一条产业,这边有人专门钓鱼,然后另一边有人专门负责收鱼,收上来的鱼直接拉到东区去卖。鱼贩子一块钱一斤收,到东区之后以一块五到两块钱不等的价格销售。</p>
本来东区转盘路那边只有刘青山一家卖鱼的,没过两天,这里就有一排十来家卖鱼的。</p>
还有一个原因,让大寨乡鱼的销路一下子打开了。那就是新华厂的职工福利的就是刘青山从南水库钓上来的鱼,而福利鱼下去之后,新华厂的职工现这些纯野生的鱼特别好吃,于是便四下里打听着哪里还能买到这种鱼。</p>
结果,打听到东区这边就有卖野生鱼的,便纷纷来买。</p>
新华厂职工的购买力在1991年的时候是非常强劲的,两千多职工,一天购买上五千斤也不在话下。而且,过年期间,许多前来卖鱼的都是各单位来买回去福利的,购买量特别大。</p>
鱼贩子头天下午收鱼,第二天一上午的时间就把鱼卖光了。</p>
现在,东区这边一天就能卖两万多斤鱼,带来三万五千块钱以上的收入,而三百多个从业人员,每人平均能获得收入一百块钱。</p>
在1991年的时候,这种收入,绝对算得上大财了。</p>
年三十前这几天,刘青山安排着父亲继续卖对联,而自己则带着母亲林士菊、小姨林士花、表叔马向江、未来同学父亲包海亮和未来小姨夫马军,在清泉岭村头路口的一个原先打麦场边上的公共小屋子里面,刘家的鱼饵专卖店开始了试营业运营。这打麦场是清泉岭村的公共场所,而那间靠路边的小房子也是村集体的,刘家要用,刘振远给村长送了两瓶好酒,村长立马就答应了。</p>
正式的开张得等到明年过完元宵节之后,而刘青山估摸着,不用自己特别去宣传,过年期间靠着大家走亲戚的时候宣传,明年春天,钓鱼的人肯定会更多起来。到时候,自家的鱼饵店的收入,肯定还会增加。</p>
腊月三十这天,刘家鱼饵店今年最后一天的营业时间,销售收入就是两千五百块钱。</p>
而鱼饵本身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刘青山最大的成本也就是雇员的工资成本了。</p>
在自己这些雇员里面,马向江的工资是一天五十、包海亮的工资带拖拉机五十、马军的工资带三轮车一天四十、林士花一天工资是三十,这样总算下来,刘青山一天的工资支出是一百七十块钱,一年的工资就是六万块钱。</p>
而根据之前刘青山的粗略调查推算,到明年的时候,自己的小小鱼饵店的销售收入能做到三十万以上。</p>
一年就净赚二十万多,这样的买卖,在当时已经算的上是非常不错的买卖了。</p>
不过刘青山毕竟只有八岁,他只能当个影子老板,公认的老板,目前来看只能是自己父亲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