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草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80章 天下之事靠天下人,大明略,南宫草堂,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对一个天子而言,最怕听的一句话,恐怕就是要“变天”了。</p>
可是,这‘变天’与裕王府,有什么关系?</p>
而仲逸,一个小小的六品,与裕王府又有什么关系?</p>
难道,仅仅因为他是翰林院的侍读?去过裕王府吗?</p>
父子关系,裕王是皇帝的儿子;朝廷执行秘密差事的衙门,有锦衣卫、东厂;从名分来看,一个为君,一个为臣,不言自明。</p>
裕王继承大位,几乎毫无疑问,这一层,裕王心中再清楚不过,而对朱厚熜来说,没有人比他心里更明白的了。</p>
这个道理很简单:此事,正是由他来决定的。</p>
突然,一个想法冒了出来,仲逸想起了小时候在义中村时,村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这东西原本就打算给你的,但是,你要是硬抢的话,偏不给。</p>
是这么个理儿。</p>
“启禀万岁,裕王府一切正常。无论读书、交流心得,殿下都丝毫没有异常之处”。</p>
思量半天,仲逸决定:还是尽快绕开这个话题。</p>
皇位继承大事,既关乎朝廷大计,但其中也多多少少牵扯到一些家事:从江山社稷而言,能者、贤者,有担当、有魄力,更有帝王般高瞻远瞩、远见之人,更为合适。</p>
而从父子之间的情感而言,还是会掺加进去一个感性因素,这也是人之常情。</p>
对朝中做事的文武大臣来说,新君继位,总是与自己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甚至会关乎到性命攸关。</p>
这几种情形交叉在一起,就会变得极为复杂:皇帝内心的最终决定,裕王心中的真实想法,众人的抉择,等等……</p>
故此,这档子事儿,还是尽量少掺和的好。</p>
“说起来,这段时间,微臣一直再琢磨一个问题:倭贼何时能彻底剿灭呢?”。</p>
仲逸见朱厚熜并不言语,他干脆直接说到抗倭之战上:“自从去了东南浙江、福建后,微臣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却百思不得其解”。</p>
略作停顿,朱厚熜长长叹口气:“你这个侍读,做的好啊。翰林院是什么衙门?不琢磨文人、文臣的事儿,还惦记着东南抗倭的战事”。</p>
答非所问、蜻蜓点水,显然被看出来。</p>
再这样,可就不行了。</p>
“一个做臣子的,对皇家之事……,不宜多说,朝廷有规制……”。</p>
仲逸微微道:“微臣虽是翰林院小小的六品侍读,但也有自己的差事,做好份内之事,才是最好的报效朝廷”。</p>
能看的出来,朱厚熜今日状态不佳,时而清醒,时而不是那么清醒,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还是留点神吧。</p>
“好吧,既然如此,从今以后,裕王府你就不要去了,就在翰林院吧”。</p>
朱厚熜终于使出了他皇帝般至高无上的权威。</p>
就这么一句,仲逸便少了一个差事。</p>
不和你商量、无需你同意,就这么定了。</p>
话是这么说,不过,仲逸却仅是一短暂的意外。</p>
之后,取而代之的便是——如释重负。</p>
裕王府,这篇就翻过去了。</p>
“好了,现在我们就说说东南抗倭之事”。</p>
朱厚熜反倒精神了许多,似乎对这个话题才叫感兴趣。</p>
好吧,仲逸也再无那么多的顾虑,说事就说事呗。</p>
“此次抗倭,微臣跟随右都御史、监军文大人,去了浙江、福建,领略到俞将军、戚将军等众将士的风采,也见识了倭贼的战法”。</p>
仲逸缓缓说道:“倭患多年,微臣觉得,其中有两点息息相关:倭贼与海禁”。</p>
海禁?</p>
仲逸还是说出了这两个字。</p>
或许他还有一层考虑,若此刻再不说,在朱厚熜这一块,就没有机会了。</p>
脸色虽未阴沉,不过朱厚熜神色却变得复杂起来。</p>
莫说别的,仅是一个小小的六品,还是只身一人,提这样一个话题,似乎确实有点那个。</p>
“仲侍读,你这一天,脑子里琢磨的都是什么?”。</p>
朱厚熜干脆站了起来,这个举动,颇为令人意外。</p>
以不变应万变。</p>
仲逸一字一句道:“微臣只琢磨如何做好差事,其他的,没有多想”。</p>
“朕今天有些累了,改天再说吧”。</p>
仲逸见黄锦再次走了进来,缓缓将朱厚熜扶起,看来是真的要离开了,走了几步,黄锦还不忘向仲逸递给眼色。</p>
还不快走?</p>
出了大院,仲逸首先见到的,自然是李序南了。</p>
“这么久?都等你半天了”。</p>
李序南再次搓搓手,还不由的跺跺脚,一半是站久的缘故,腿麻。还有一半儿,是‘冻’的。</p>
还是先换过官服吧。</p>
北风呼呼吹,今日的太阳,似乎也不太给力。</p>
找家酒楼吧,尽量要安静一点的。</p>
现在距离晚饭的时间点还有些早,店里来来回回走的,大多还是店里打杂的伙计、跑堂之类。</p>
桌子早已擦得干干净净,板凳摆的四方正正,酒碗是酒碗,茶壶是茶壶,长长的筷子,插得像庙里签篓里的竹签一样。</p>
不过,这些与他们无关。</p>
“二楼包房,两位,请了”。</p>
店小二吼了一声,立刻就在前面引路。</p>
论起点菜,仲逸或许是翰林院最内行的,论起曾经开当铺的,他或许又是最会读书的。</p>
外行中的内行,内行中有出了一个外行。</p>
不大会儿的功夫,菜上齐、酒满上,来得早,还确实有好处。</p>
“贤弟啊,还是你有远见,只是我们才见面,怕是又要分开一段时间了”。</p>
举杯而起,李序南似乎有些伤感:“或许是一年,或许更久……”。</p>
李序南终究还是显示出了他那过重的书生气,此时,并非是因为害怕西北荒凉之地的苦寒,而是有些不舍眼前的——故交。</p>
或许你觉的不可思议,但有些人就是如此:他之所以留在某个地方,不是因为他的行业所致,并非因别的地方找不到吃饭的活计。</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