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十八章 葵花永流传,明朝大官人,青衣行,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句话问的陈舟真是心惊肉跳,可又有些疑惑不解。</p>
显然,这个老太监是知道自己在密谍司里的身份的。</p>
知道的如此详细,或者说自己这个身份是如何到的老太监嘴里,这是上边的事情,陈舟无从知晓。</p>
可是西厂这两个字太恐怖了。</p>
大明有四大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p>
朱元璋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p>
这锦衣卫是专有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也是四大特务机构里面,唯一兼有仪仗队功能的。</p>
明太祖朱元璋设立“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p>
洪武十五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p>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p>
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p>
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p>
因此,南北镇抚司权力滔天,诏狱两个字,从官员到百姓,皆是闻风丧胆。</p>
而东西厂建立的背景就比较复杂。</p>
东厂就是东缉事厂,由明成祖朱在于永乐十八年设立,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p>
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用武力非法推翻了建文帝政权,在南京自行登基,改元永乐,就是明成祖永乐皇帝。</p>
当时社会上对朱棣政权的合法性颇有质疑,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时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而朱棣对朝廷大臣也大多不信任。</p>
朱棣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p>
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大力,所以在朱棣心目中,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p>
于是朱棣一反朱元璋关于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禁令,重用宦官为东厂的头目。</p>
西厂就更特殊些,西厂全称“西缉事厂”与东厂相对。</p>
它是明宪宗为加强特务统治,在成化十三年在东厂之外增设的,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p>
太监汪直为提督,权力超过了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p>
西厂的成立和锦衣卫东厂不同,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p>
成化十二年,先是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以旁门左道蛊惑人心。</p>
当时李子龙以“左道”驰名一时,在朝中有极多的亲信。</p>
在亲信的帮助之下,李子龙有机会深入内宫,到万岁山等地观察。</p>
虽未明其真正之意,但据传李子龙意欲弑君,并且被锦衣卫校尉发现,李子龙被杀。</p>
当时二十几岁岁的成化帝明宪宗得知此事后,认为到处都布满危险,因而大为紧张、疑神疑鬼。</p>
为了避免类似的事再次发生,就命令宦官汪直从锦衣卫中选人乔装成平民,出宫伺察。</p>
汪直抓住了这个机会,到处捕风捉影,搜罗了不少所谓的“秘密消息”报告给了宪宗。</p>
宪宗认为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对汪直的表现也十分满意,要他继续做下去。</p>
于是宪宗组织了新的内廷机构——西厂,西厂以汪直为提督,军官主要从锦衣卫中选拔,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p>
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东厂。</p>
后来因为遭朝中大臣反对,西厂被迫撤销。</p>
正德元年,西厂短暂复开,五年后又被撤销。</p>
西厂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的节制。</p>
综合来说,锦衣卫还算是一个正常的有些特权的官署机构。</p>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p>
而西厂,简直就是皇帝的随身特务。</p>
陈舟对东西厂一点好感也没有,一群深宫太监,每日里想着如何算计人罗织罪名讨皇帝欢心,太恶心了。</p>
可是,没有好感,不代表陈舟不知道东西厂的权力。</p>
一个皇帝,就算是昏庸无道,一般也很难有争名夺利之心,因为天下本来就是他的。</p>
可是东西厂就不一样了,守在皇帝身边,争权夺利简直就是生活日常。</p>
汪直当初之所以通过手段,最终促使建立西厂,目的也就在于此。</p>
而且西厂一经建立,就把东厂作为目标,连续搞出大案要案,甚至不惜颠倒黑白,罗织罪名。</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