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樵散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百六十八章 结义金兰,秣马南宋,湖樵散人,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六百六十八章 结义金兰</p>
一进河西走廊,忽必烈立刻意识到中计,因为一旦石斌严守玉门关自己和自己的手下就很难再回北边。河西走廊地带狭长,可供迂回的地方很小,更重要的是没有补给点,三万人马根本撑不过半个月。</p>
若是打算化整为零,那就容易被蚕食,一样逃不了多少。如今可谓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p>
忽必烈被关在河西走廊之中焦头烂额,石斌和阿里不哥这些人则在玉门关中欢欣鼓舞。</p>
高兴归高兴,忽必烈这只猛虎仍旧在卧榻之侧,还不能让人完全放心。故而在修整一日之后,石斌便打算率军追击,将忽必烈赶到嘉峪关下进行重创。</p>
这一次阿里不哥在石斌面前再也不端大汗的架子,说起话来更加随意,压根不像一个君主,倒像是一个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豪爽的土匪头子。</p>
第二天一早醒来,阿里不哥就来拜访石斌。不用猜也知道是为什么,就是为了商量怎样歼灭被困在河西走廊之中的忽必烈军队。当然不能让一方君主等自己太久,石斌一知道消息当即起床,洗漱干净后便出来见阿里不哥。</p>
如今的阿里不哥心中非常复杂,首先很高兴,因为忽必烈必败无疑;其次他又有些苦涩,毕竟这是手足相残;第三则有些担忧,唇亡齿寒,他不知道接下来自己会不会也被石斌给灭了。</p>
好在没多久石斌就出来,阿里不哥没什么时间胡思乱想,石斌也就没看出端倪。</p>
早上神清气爽,又刚刚获得大胜,二人自然说话自然非常投机,没多久就兄弟相称起来。</p>
“石兄弟,你说这忽必烈接下来会怎么办,咱们又该怎么办?大哥我的手下全都是一帮武夫,只会厮杀并没有多少头脑,若真想彻底击垮忽必烈恐怕还得仰仗贤弟你。”阿里不哥很诚挚的说。</p>
“大哥,多谢夸奖,但是你也太谦虚了。我的手下都只会些取巧的歪门邪道而已,上不得台面。若是只有智谋却无勇武,那就是纸上谈兵,忽必烈也就永远别想被击败。”石斌笑道。</p>
当然明白这是石斌的客气话,但阿里不哥也听得舒服,笑道:“咱们就别说这些客套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咱们应该互相取长补短才对。你说咱们接下来该怎么办?是就这样困住忽必烈,还是主动出击?”</p>
“大哥是打算困住忽必烈还是主动出击?”石斌笑着反问道。</p>
“不瞒贤弟,一日不抓住忽必烈,我心中一日不得安宁。”</p>
“大哥,既然你想抓住忽必烈当然就不能让他有足够的时间休息,而应该趁胜追击,让他疲于奔命最终无路可逃。”石斌很肯定的说道。</p>
听明白石斌的意思是要他主动出击,不间断的攻击忽必烈的军队,阿里不哥对此倒是不反对,但也有些不想,他害怕忽必烈狗急跳墙要来个玉石俱焚。没了资本,他阿里不哥即使当了大汗又如何能当得放心?</p>
“兄弟,之前我答应给你当开路先锋,这个承诺我不会变,只不过我有些担心···”</p>
“大哥请说。”石斌笑道。阿里不哥的态度会有变化的情况是石斌早就料到的,没有谁会喜欢当炮灰。</p>
“兄弟,我希望你也能派一支兵马与我同去,齐头并进,能相互照应或许更好。”</p>
这心思</p>
很明白,石斌为了不让阿里不哥担心,于是很痛快的答应派一万步骑兵与阿里不哥手下一起向东开进,以图将忽必烈的活动范围进一步压缩。</p>
有了这个承诺阿里不哥也放心,表示第二天就会率领一半手下与石斌的一万步骑兵追击忽必烈。</p>
明白阿里不哥为何如此表现,石斌自问在这样的身份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恐怕表现还不如阿里不哥。</p>
“许风,你说我们要不要将忽必烈杀了?”石斌问道。</p>
这句话让许风如遭雷劈,当即误会,有些语无伦次的说道:“大人,大人你莫非不想斩草除根?大人,那忽必烈乃是当世豪杰,不杀他怎么行?好不容易将其诱入河西走廊,大人怎么还会想放他一条生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p>
见许风如此为自己着想,石斌心中非常高兴。咧嘴一笑道:“许风,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是等阿里不哥将忽必烈抓住之后,我们要不要将其杀了?你忘了吗,阿里不哥没有杀忽必烈的意思。留下忽必烈这个祸害我心中不安,但是鼓动阿里不哥去杀了他似乎要遭人诟病,何况确实也不好,所以我想换个方式杀了他。”</p>
原来石斌就是想斩草除根,只是困惑而已。许风见不得石斌在这空想,于是建议先去巡视关防。一切都等抓住了忽必烈再说。人都没抓到就谈杀人确实有些可笑,石斌立刻听从许风建议巡视关防了。</p>
接连三天,天天都有好消息传来,忽必烈几乎每战必败,三万人马如今已经不到两万。只不过忽必烈也并非寻常之辈同样给了追击的部队造成不小伤亡。并且至今未被包围。</p>
当然不能让忽必烈跑了,石斌只留下五千人马驻守玉门关,亲自率领四万人马前去支援阿里不哥。即使不攻击,帮助他形成包围圈也不错。阿里不哥见状心中感激,也不再保留将手下士卒全都提上前线,准备随时与忽必烈决战。</p>
区区两万缺衣少食的残兵被近七万足衣足食的精锐困住,情况危急可想而知。若非有忽必烈这定海神针,恐怕其手下士卒早就望风而降。</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