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寒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6章 公祭大典(求首订),扛着AK闯大明,行者寒寒,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翌日,除夕。</p>
时值六九寒天,北风呜咽,阴云布满天空。</p>
东西长安街上人头攒动,无数的百姓或衣衫褴褛或身着粗布长衫,有男有女,翘以盼。</p>
因为在今天,大明帝国的皇帝要出皇城去英烈碑举行公祭,祭奠那些为国战死的大明将士们。</p>
五城兵马司的兵士身着兵甲维持着长安街的秩序,努力的使局面维持在可控的范围。</p>
但百姓实在太多了,几乎半个京城的百姓都聚集在了这条数百年的古老街道上。</p>
皇帝毕竟是个稀罕物,明朝的皇帝又极少出皇城,百姓们都想见识一番天子长什么模样,甚于公祭本身。</p>
辰时三刻,在五城兵马司组成的防御圈内,锦衣卫出动,不仅在兵马司兵士之内又形成一道防线,连街道两边的房屋上都布置着锦衣卫的兵卫。</p>
应安国候刘鸿渐的建议,对大明英烈的祭奠,将对百姓开放。</p>
即使是公祭也是如此,大明不是一个人的大明,是全天下百姓的大明,应该让所有人知道,他们的安稳生活是这些逝去的英烈用鲜血换来的。</p>
人心都是肉长的,即使大字不识的百姓,也当知道这些死去的英灵是为了什么。</p>
锦衣卫皆着鸳鸯战袄,就是在百姓中也多有便服者,一旦现行踪可疑者,即刻带走接受盘问。</p>
此是大明皇帝第一次公开举行公祭,必须开一个好头,容不得有半分差池,刘鸿渐昨夜已对梁阳下了死命令。</p>
宁可错抓一千,不可放过一个。</p>
巳时一到,从皇城传来雄浑的号角声,崇祯的銮驾自皇极殿起驾,銮驾之后,是大明的历代勋贵后人,再往后便是身着朝服的朝臣。</p>
而刘鸿渐与几位阁老则有幸伴随于銮驾旁边。</p>
出午门、过承天门,步入长长的御道,出了大明门,便是长安街。</p>
当先而行的是三百位三千营红盔将军,接着是三百位明甲将军、府军前卫带刀官,锦衣卫大汉将军行于御辇之前。</p>
上千护卫皆是鲜衣亮甲,而在御辇周边则是从万岁山千户所精挑细选出的一百名军士,大多都是有军职在身的少年。</p>
前排二十人背后扛着akm,其余皆是腰间佩戴制式军刀,暗色的军服之外套衬着锁子甲,少年们脸色皆是严肃,或者说是肃杀。</p>
因为在前方,在那座雄伟的英烈碑之下,抛洒着他们袍泽的骨灰,那里,有他们战死的兄弟。</p>
御辇在距离英烈碑还有一百步的距离停下,身着冕服的崇祯从御辇中走出。</p>
“吾皇万岁!”长安街两边的百姓波浪般全部跪倒。</p>
不用太常寺官员指挥,这些大字不识的百姓不约而同的跪倒,山呼万岁!</p>
不少百姓的眼眶甚至都湿润了,因为百分之九十九的百姓从没有见过皇帝,他们也从未希冀过,有生之年得见龙颜。</p>
这是大明的天子、他们的皇帝,一万万大明子民共同的皇帝,祖祖辈辈敬仰的皇帝。</p>
崇祯当先前行,身后是内阁成员、勋贵、百官,行至碑前。</p>
英烈碑四周有约一丈高的石阶,英烈碑整体由花岗岩雕成,高约四丈,宽九尺,厚五尺,碑顶为宝顶歇山式。</p>
为了赶造英烈碑,工部派出数百能工巧匠,上千民壮,才在除夕之前堪堪完工。</p>
碑体之下有石门,里面供奉历朝历代有名有姓的战死沙场的将士花名册。</p>
碑体正面赫然便是“大明帝国英烈碑”七个大字,撰笔人为文渊阁大学士方岳贡。</p>
碑体背面碑文曰:七年以来,在抵抗外辱和平定地方叛乱中战死的大明将士、子民们永垂不朽!</p>
十七年以来,在抵抗外辱和平定地方叛乱中战死的大明将士、子民们永垂不朽!</p>
由此追溯到一三六八年,从那时起,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在历次战斗中战死的大明将士、子民们永垂不朽!</p>
此碑文则是出自大明安国候刘鸿渐之手,十七年乃是崇祯帝继位的年数。</p>
为了让没有多少才学的普通民众也能读懂,刘鸿渐干脆力排众议选择了白话文。</p>
早有太常寺的官员侍候左右,碑前也摆满了各种贡品。</p>
崇祯皇帝在呼啸的寒风中登顶,恭恭敬敬的朝着英烈碑鞠躬后,正色道:</p>
“嗣天子谨昭告于大明英烈:昔者奉天明命,相继为君,代天理物,抚育黔黎,彝伦攸叙,井井绳绳。至今承之,生民多福,思不忘而报,特祀以天地,惟帝兮英灵,来歆来格。尚享!”</p>
到此,崇祯的声调瞬间变的高亢、冷厉。</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