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洞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八十九章 桃源,李阳巴宓,壶中洞天,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此次南巡视察,与李阳一起南下的,除了五百羽林,还有工部尚书何章。毕竟,此次是为了造船之事去的,而造船是工部负责的。</p>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行的队伍当中,还有一位大秦公报的“记者”随行。</p>
原本,韩信也是想随行护卫的,不过却被李阳拒绝了。</p>
因为韩信是兵部尚书,等于是后世的国防部长,身担社稷安危重任。如今始皇帝带着蒙恬远渡少昊了,此时如果韩信离朝南巡的话,万一秦国发生军情要事,朝廷的军中群龙无首,那么大秦将危。</p>
所以,韩信留在朝中,是非常重要的。</p>
关于此次南巡之路线规划,李阳计划为时数月,出咸阳,经河南行省、安徽行省,至江苏行省,然后沿海岸,乘船经浙江行省、福建行省,到广东行省。</p>
回程,则全部改由陆路,出广东,入湖南,经湖北,至巴蜀,回咸阳。</p>
可以说,这样一条路线安排,直接涵盖了东南部沿海行省,中部及中西部行省,等于几乎巡视了大半个大秦帝国。</p>
一行人,出咸阳,沿途一路,李阳最在乎的就是巡视庄稼长势,以及百姓生活状况。</p>
出了咸阳,便入河南省,南阳郡。</p>
烈日当空,蝉鸣阵阵,官道两旁,出现了一片稻田。放眼望去,稻田里绿油油一片,禾苗长势喜人。</p>
李阳见到这番田园景象,不由停了下来,察看禾苗长势。</p>
此时的禾苗,还不是杂交稻,所以禾苗显得是又长又细。</p>
田地旁边,有一青石小道,弯弯曲曲,穿入竹林。</p>
在官道与这条青石小道分岔的路口,立有一碑,上面写着三个大字:桃源亭。</p>
很显然,小道竹林深处,有一个村庄。</p>
看到这里,李阳倒是一时来了兴趣,想深入到乡亭里去看看。</p>
于是便命羽林于官道稍息,自己和何章,在羽林校尉的保护下,走下官道,顺着青石小道,一直往前走去。</p>
穿过竹林,眼前是一条小溪,溪水边处处是花香,河中更是能清楚的看见鱼儿游来游去。</p>
而在小溪的对面,一处村庄出现在了那里。</p>
不一会儿,李阳和何章就来到了那个村子的外面。</p>
整个村子,全是土坯茅房,一座座的农家小院,座落在这处竹林之中,充满着祥和的感觉。</p>
顺着进村的青石小道,一直往前走,穿过一丛翠竹林,接着耳边传来一阵郎朗的孩童的读书声:“我是秦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p>
“咸阳城是国都,华夏是我们的民族……”</p>
“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身上流着同样的血,我们都是炎黄子孙……”</p>
“我是秦国人,黄土高原是我的胸脯,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血液,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泰山是我站立的脚跟。”</p>
“我是华夏人,我的祖先最早走出森林,我的祖先最早开始耕耘,华夏先民,分为许多部落,始皇帝将华夏一统。华夏民族,千年兮,文明璀璨,天下一!”</p>
“始皇帝曰: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化身龙魂,佑我华夏永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p>
“镇国君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p>
“…………”</p>
听到这阵阵朗朗的读书声,李阳停了下来,因为这些孩童读的,正是教育部编著的大秦义务教育国文教材里的文章。</p>
幽有青石小道,朗朗书声,此情此景,着实让李阳颇感特别。</p>
“有人读书,是《我爱祖国》和《圣言》!”</p>
何章听到那朗朗的读书声,也是一愣,不由惊讶道:“这里有学堂!”</p>
所谓《我爱祖国》,是国文教材的第一课,其教育意义在于,让大秦孩童都明白自己的民族是华夏民族,自己的祖国是大秦帝国。</p>
而《圣言》,乃是国文教材里的第二课,就是始皇帝立誓词,与李阳发愿词。</p>
因为教育部当时在编著国文教材时,一致认为始皇帝和李阳这两句话,当可算得是圣言名句,应万世流传,举国铭记,于是就编进了国文教科书中。</p>
其对大秦孩童的教育意义在于,让大秦人都学习始皇帝那样,用生命热爱大秦,用灵魂护佑华夏民族,生是大秦人,死亦护华夏。</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