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招生
惊鸿鹊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7章 招生,农家子改换门楣的奋斗之路,惊鸿鹊起,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修建得气派宽敞的学堂迎来了第一批学生。为了开春后能更好地宣传让百姓送孩子来学习,这次学堂还特地开了个简单的开学典礼,引来了一大批百姓驻足观望。</p>
李延宁发表了即兴演讲,呼吁百姓在春节后都送孩子来学堂读书识字。能识文断字,能说会算的话,找活也容易。</p>
百姓们问这束修多少钱?李延宁道每个月一百五十文,农忙时放假不算钱。学堂提供免费的课本,中午还有免费的午餐。午餐不敢说会有多丰盛,但肯定能让孩子们吃饱。</p>
百姓们一听每个月一百五十文,一年要一两多银子觉得贵,学不起。但听说课本不用买,中午还有免费的午餐,又觉得还挺划算。</p>
“当家的,你说咱们要不要把孩子送去学堂?”一个大娘听完李知府的宣传后道。</p>
汉子道:“一个月一百五十文,一天便是五文,中午还能包一餐,课本还不用钱,确实不算很贵。但读书最贵的是笔墨纸砚,咱们交得起学费,后续不一定买得起纸。”</p>
大娘叹口气,没再说话。她旁边的一个婶子道:“竹纸不贵的。我娘家在永竹县,那里有竹纸作坊,我弟弟就在作坊里做活,竹纸没有很贵,你不信去城里任何一家书铺问问。”</p>
“真的?”</p>
“我骗你干什么。反正我一定要送我家的小孙子去启蒙。读书识字才能有出息。我家孙儿要是个读书的料,哎哟,那我家砸锅卖铁也得供上去。考取了功名,我家就发啦!”婶子满脸期待地说着,仿佛看到了她家孙儿高中的那天。</p>
大娘听得眼热,谁不希望儿孙出息啊。她的汉子听后,道:“咱们去书铺打听一下。”</p>
两人还没走,又听李知府道:“孩子们学得好,每次考试能名列前茅的话,学堂将会颁发奖学金,一等奖学金学费全免,二等和三等的奖励笔墨或者纸砚。</p>
“总之,学得好,是读书的料,学堂会尽量帮助家长资助孩子往上考。将来孩子有出息了,便懂得回馈家乡,为家乡百姓贡献力量。</p>
“如此循环下去,咱们都定城的文风定然也能兴盛起来,说不定以后咱们都定城也能成为书香鼎盛的地区呢!”</p>
百姓听了李知府的话都感慨万千,读书好,谁不知道,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家里孩子少也就罢了,直接送过去学一学,能多认几个字,去作坊打工都比土里刨食强。</p>
家里孩子多、条件好一些的人家,咬咬牙决定都送过去读。一年半载后,读得好的继续学,不是读书那块料的回来种田,如此也算公平了。</p>
家里孩子多,但是条件差的人家便犯了难,到底送谁去读书?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考虑。</p>
这个年,都定城的百姓去亲戚朋友家拜年,免不了问问你家送孩子去学堂吗?送哪个娃去啊?</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