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饮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零七章 石沉大海无波澜,天下第一逆贼,风味饮品,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吃完了饭,于谦将碗筷叠放好,交由张差役,又姿态极低的道了一声谢,便再次转身走进落满灰尘的库房之中。</p>
</p>
这库房有专门的名称,唤作架阁库。</p>
</p>
府县历来之文书典籍档案,皆存放于此,大抵是与南京城外玄武湖上的皇册库一般。</p>
</p>
皆是因为这架阁库之中存档的文书,乃是事关府县税粮户籍之关键,关乎这一地兴衰,归档于此方便随时随地的调取堪合。</p>
</p>
只不过大家素来对这等存在漠不关心,上头不差下面自然敷衍了事,谁也不愿意整日里面对那枯燥无聊的数字。</p>
</p>
日积月累之下,这些被束之高阁的文书账册,也就无人问津了。</p>
</p>
于谦很有耐心,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翻遍整座架阁库,将所有关于歙县人丁丝绢的账册统统找出来,一一核查。</p>
</p>
事情已经进行到了关键。</p>
</p>
于谦很清楚,这八千多匹丝绢的税赋,断然不可能是小小一个歙县承担的。</p>
</p>
歙县不种桑,不产丝,若是黟县百姓独立承担,必然是要卖粮换钱,再用钱换丝绢纳税。</p>
</p>
在于谦的想法里,这笔账定然是当初一开始就被记错了,应当是由整个徽州府六县均摊才对。</p>
</p>
但为何独独歙县一力承担?</p>
</p>
虽说歙县是徽州府府治所在,体量比其他五县大,但也不能这么祈福老实人是不是?</p>
</p>
架阁库中不能生火,这是为了保证不会走水。</p>
</p>
于谦借着窗外透进来的微弱光芒,将账册凑到眼前细细的翻越查看。</p>
</p>
此时他手上的是洪武初年徽州府账册。</p>
</p>
徒然,于谦目光一缩,随后剧烈一放瞪大。</p>
</p>
他找到了!</p>
</p>
账册记载,太祖高皇帝在前朝至正二十四年称王后,于徽州府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修改地方税赋。</p>
</p>
此次改税,在账册上被记载为‘甲辰法制’。</p>
</p>
但是当年年底,行中书省在复核的时候,却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在第二年又搞了一次‘乙巳改科’,对徽州府各项税赋科目又做了重新调整。</p>
</p>
而问题就处在了这两次赋税修改调整中!</p>
</p>
于谦不断的翻查面前成堆的账册,并且拿着大明会典不停的翻越着。</p>
你地方财政,竟然敢偷税漏税?</p>
</p>
还差的这么多?</p>
</p>
若是差个百十来石,我们朝廷也就当你耗费了。你差这么多,当我们这些中书省的大人物们是眼瞎?</p>
</p>
补齐!</p>
</p>
必须给老了们补齐了!</p>
</p>
于是,中书省英明的大人们,就对歙县财政做出了裁决,歙县三千六百四十六顷轻租田,每亩加征‘夏税生丝’四钱,用以弥补夏粮缺额。</p>
</p>
于谦怎么看这个裁决,怎么觉得不对劲。</p>
</p>
他绝顶聪明的脑袋告诉他,这件事情没完。</p>
</p>
于是于谦提笔计算,少顷便得出了一组数据。</p>
</p>
歙县补九千七百石夏粮,按照当时的作价计算,每石折银三钱,九千七百石怎么算只有两千九百一十两。</p>
</p>
而如今每年歙县缴纳的‘人丁丝绢’八千七百八十匹,作价每匹七钱,折银六千一百四十六两。</p>
</p>
两千九百一十两。</p>
</p>
六千一百四十六两。</p>
</p>
这两个数字很像吗?</p>
</p>
他爷爷的,一点也不像好不好!</p>
</p>
于谦看着自已得出的数据,顿时傻了眼。</p>
</p>
合着,歙县老百姓,每年多交了三千多两银了?</p>
</p>
天爷爷的,从洪武元年到如今永乐十四年,歙县老百姓已经交了五十年,加起来近二十万两白花花的银了啊!</p>
</p>
歙县老百姓就是一群倒霉蛋!</p>
</p>
于谦不由握紧了拳头,他很清楚这笔账不是这么算的!</p>
</p>
脑袋再次埋进浩瀚账册之中,这一次于谦将范围扩大到整个徽州府六县账册之中。</p>
</p>
他很清楚朝廷里的那些大人物,当初断然不可能只为了一个小小歙县做决断,这等能摆在当初行中书省桌案上的,最低也得是整个徽州府才能配上那些大人物们批阅。</p>
</p>
黟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绩溪县,包括倒霉催的歙县,徽州府一府六县统统亏欠赋税!</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