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道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9章 朝鲜,南明义军,随笔道人,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永历朝廷迁到昆明的消息很快便传到各方,此时已经抵达浙江的王化澄,金堡,马吉翔三人收到这个消息,三人面面相觑,都有些傻了,出来的时候好好的,怎么走半路朝廷离南都越来越远了,那自己三人怎么办,还办不办事了?</p>
三人在商议一番后,还是觉得要先抵达南京,面见孟浚,再做决定,在福建时王化澄三人还没有太多的异样,可自从进入浙江后,三人愈发觉得情况有些不对劲。</p>
沿途的百姓看见车队上挂着大明旗帜,脸上露出的不是激动的神情,而是一种稀奇,少见的模样,而在路上甚至有一老者拦住车队,惊疑的问道:“大明天子尚在乎?”</p>
马吉翔越走越心惊,如今的江南地带,无论百姓,士绅,只识孟周,而不识朱明,而且路上的百姓虽身着大明样式的衣裳,可脑袋却大不相同,有的人光着脑袋,只留着短短的寸头,有的则依然蓄着发,甚至还有人依然留着清廷的辫子。</p>
就在三人朝着金陵而来的时候,孟浚还在整顿军伍,武威,武胜二镇,兵员已经聚集完成,各类军械也在有条不紊的补充当中,至于克虏军所下辖的五营火铳兵,在舟山这大半年的铸造中,仅能再补充两营,孟浚虽然已经行文各县,调集工匠,又从舟山调来一半的火器工匠为骨干,火铳的缺口依然很大。</p>
总督府内,这时俞安急匆匆的走了进来,对着孟浚说道:“大王,张存仁已经抵达金陵外城上坊门。”随后俞安又悄悄的说道:“大王,张存仁身边就一书童,身边都是咱们的人。”</p>
“嗯。”</p>
听到张存仁抵达的消息,孟浚脸上会心一笑,他知道张存仁压根不是真是想要投降,归降只是无奈之举,而他不向永历朝廷效忠,反而对自己这个曾经的敌手投城,他的心思不难猜出,只是张存仁知道孟浚知道他的意思,而孟浚也知道张存仁知道,但摆在明面的是,孟浚一定会高高捧起张存仁,毕竟他是第一个满清封疆大吏对自己投城。</p>
孟浚听到俞安的话后,嘴角轻扬,眼中露出一丝笑意他缓缓站起身来,整了整衣襟,语气中带着几分从容,道:“既然如此,便传我令,召集幕府大小官吏,随我一同出通济门,亲迎张总督。”</p>
随着孟浚的命令下达,幕府内外顿时忙碌起来,官吏们纷纷整理仪容,有的官员窃窃私语,道:“不过一鞑虏降官罢了,大王何必如此厚待。”</p>
“或许是千金买马骨吧!”</p>
而通济门外,旌旗招展,人群簇拥。孟浚站在最前方,面带微笑,等待着张存仁的到来。</p>
不一会儿,张存仁的车队缓缓驶来,车队为首之人见城门处的情况,连忙报于张存仁。</p>
张存仁掀开车帘,探头一望,心中一叹,随后脸上撑起诚惶诚恐的模样,下了马车,三步并作两步的跑向城门,而孟浚也脸上露着和睦的笑容,迎了上去。</p>
张存仁在离孟浚还有十余步远,便跪伏于地,大声道:“罪将不敢当大王亲迎,实在诚惶诚恐,愧不敢当啊。”</p>
孟浚连忙上前扶起张存仁,笑着道:“张总督,深明大义,使闽地免遭战乱,真是大功一件,岂能说有罪!”</p>
二人相视而笑,一派其乐融融的场景,若不是俞安双眼死盯着张存仁,手还紧紧的握住刀把,使得这和谐的一幕有些异样。</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