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云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5章 初议科举,隆熙皇帝,贺云佳,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隆熙十年三月初八清晨,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洒向京城,将宏伟的宫殿映照得熠熠生辉。早朝结束后,首辅李光盛和次辅陈如良紧跟在皇帝刘翥身后,一同返回勤政殿。</p>
进入殿内,三人依次坐下。</p>
李光盛率先打破沉默,他面带欣喜地向刘翥禀报:“陛下,大喜之事啊!西北天池卫的水渠引水已经完成,今年的春耕可以顺利进行了。工部侍郎杨瓘预计明日就能抵达京城。”</p>
刘翥听后,表现得颇为淡定,微微点头表示知道了。接着,他感慨地说:“这是必然的结果,赵俊功确实是个人才啊,只可惜之前没有人引荐,致使其无法为朝廷效力。”</p>
陈如良插话道:“那么陛下是否打算赐予赵俊功一官半职呢?”</p>
刘翥沉思片刻,回应道:“朕正在考虑此事,但同时也想到,像赵俊功这样有才能却无处施展的人还有多少呢?我们必须想办法让更多的人才为国所用。”</p>
这时,李光盛似乎明白了什么,他略微思考后说道:“陛下,莫非您先前设立的那三十多所学堂正是为此做铺垫?是否有意通过这些学堂选拔优秀人才呢?”</p>
陈如良在旁若有所思,紧接着附和道:“陛下此举恐怕不仅仅是为了选拔人才这么简单吧?”</p>
刘翥眼中闪过一丝睿智,他微笑着回答:“没错,朕计划将此前的学堂纳入官府管辖范围,使之成为一个正式的机构。而且,这个机构将面向所有百姓开放,广纳天下学子。如此一来,不仅能培养更多的人才,还可让普通百姓也有机会接受教育,从而提高整体国民素质。”</p>
李光盛皱起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啊,此等举措固然能够让您流芳百世,但眼下那些拥有举荐权力的官员们,尤其是镇守八卫的将领,恐怕都会对陛下的政令心生抵触情绪吧!”</p>
然而,陈如良却不以为然,他淡定从容地回应道:“李阁老稍安勿躁,陛下既然选择在此刻推行这一政令,想必已经深思熟虑,做好了万无一失的准备。”</p>
这时,刘翥嘴角微扬,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接过话头说:“朕目前并未打算剥夺他们的举荐之权,不过被举荐之人同样需要经过严格考核方能踏上仕途。若有人认为自己所荐举的人才尚需磨砺,可以将其送入京城即将设立的太学进修深造,待学成之后再行考核。至于各地学堂的学子,则实行三年一次的考核制度。首先于当地县衙接受考核,初次通过者称为生员;一个月后难度升级,再度考核通过者方可获封童生称号;童生于次年可前往郡城参与考评,成绩合格者即为秀才;秀才则在次年有机会赴州府应考,顺利通过者方能成为举人。”</p>
举人将在下一年前往京城接受考核,只有通过者才能成为贡生;而贡生们的考核成绩揭晓后,朕将会亲自出题,并于金銮殿之上对他们进行考核。最终通过考核之人的名单将会被呈交到吏部,由吏部来任命相应的官职,如果表现特别卓越突出者,朕亦会赐予其官职以示嘉奖鼓励。此外,那些被推荐之人无需参加生员、童生以及秀才等阶段的考核,可以直接参加举人考核即可。至于京城之中的太学,则需要劳烦太傅多多费心了。如果有部分官员自身学识渊博且有意愿前往太学担任讲师教授门徒弟子,那么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进入太学学习之人做出适当调整安排,但此事还需诸位阁老齐心协力共同推进落实才行啊!</p>
李光盛说道:“陛下所言极是,不过关于此项事宜的具体规章制度流程,尚需等待微臣等人详细拟定完毕后再向您呈报。”</p>
刘翥回应道:“有劳诸位阁老了。各县的考核工作于明年正式开始执行即可。”</p>
随后李光盛和陈如良一同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并齐声回答道:“微臣谨遵圣谕。”</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