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1章 《赖子的夏天》,带我去远方,坐望敬亭,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天下第一楼》在燕京戏剧界和文艺界掀起的风暴仍在持续着,林朝阳却已经功成身退。</p>
写话剧剧本赚的实在是太少了,哪有写电影剧本痛快啊!</p>
他赶着一个月的最后期限,将《牧马人》剧本寄给了谢靳,完成了双方的约定。</p>
这天林朝阳正上着班,陶玉书突然跑到了燕大图书馆。</p>
她今天下午没有课,跑过来是想告诉林朝阳一个好消息。</p>
她给《父母爱情》所写的评论文章,再次发表在了《文艺报》上。</p>
算上这次,这已经是她的文章第二次登上《文艺报》这个国内文艺界的顶尖杂志了。</p>
对于还在上学的陶玉书来说,这样的成绩足以让人骄傲。</p>
“真不错。这还是今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吧?”林朝阳看完了文章,笑眯眯的问道。</p>
陶玉书高兴的如同小鸡啄米,去年下半年时林朝阳因为《伤痕文学的必然兴起与衰落》而饱受文学界批评,当时她跟打了鸡血一样,连发了好几篇文章。</p>
不过自那之后,也许是没了那股心气儿,投出去的文章就很少有被采用的了。</p>
这次文章再上《文艺报》,无疑是极大的鼓舞了陶玉书的创作信心。</p>
高兴过后,陶玉书又说道:“我看最近《父母爱情》的评论文章真不少,文学界的反响很好。”</p>
《父母爱情》发表近四个月时间,无论是读者情绪还是评论界的舆论都已经累加到了很高的高度,读者的评价也好、评论界的评论也好,最近两个月可以说是纷至沓来。</p>
小说发表在《收获》今年的第一期上,三月末的第二期就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文章标题是《<父母爱情>:论中国人的爱情观》。</p>
“……《父母爱情》以其细腻的人物塑造、动人的故事情节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捕捉,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跨越几十年的婚姻与家庭画卷。</p>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江德福与安杰爱情生活的生动描绘,深刻揭示了中国人的爱情观,那是一种与西方爱情观截然不同的观念。</p>
其中包含了爱情与责任的交织、个体情感与家庭伦理的融合,也包括了爱情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演变。</p>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往往与责任紧密相连,这一理念在《父母爱情》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江德福与安杰的爱情并非仅止于浪漫的私密情感,而是深深植根于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之中。</p>
江德福作为军人,他的爱情包含着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家庭的庇护;安杰作为知识女性,她的爱情则寓含着对伴侣的理解与对子女的教诲。</p>
两人的爱情关系中,彼此尊重、相互扶持、共担风雨,构成了稳固的家庭基石。这种爱情观强调了爱情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更是对家庭和社会承诺的履行,体现了中国人对爱情深度与广度的独特认知。</p>
……</p>
《父母爱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富有深度与温度的中国式爱情观,也提醒了我们,真正的爱情不仅包含激情与浪漫,更需要责任与付出,需要在家庭伦理的大框架下寻求个体情感的满足。</p>
在现代社会,尽管个体主义观念日益凸显,但这部小说提示我们,爱情仍应根植于对家庭和社会的深切关怀,这是爱情得以持久并赋予人生意义的重要源泉。</p>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更是一部洞见中国人心灵深处价值观的文化镜像,对于理解中国人的爱情观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
除了《收获》上的这篇评论,《浙江文艺》《甘肃文艺》《文学评论》《当代》等诸多知名文学杂志也都在近期发表了针对《父母爱情》的评论文章。</p>
其中有一部分是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声音,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普通文学爱好者的深切感受。</p>
毋庸置疑,《父母爱情》发表至今已经取得了专业口碑和读者评价的双丰收,也更助推了林朝阳名气的进一步扩大。</p>
文章再次在《文艺报》上发表,陶玉书信心大增,打算接下来再给林朝阳的新小说写一篇评论,瞄准《收获》《文艺报》《文学评论》这些文学界的顶级刊物。</p>
对于陶玉书的积极追求进步,林朝阳早已经习惯了,他调侃道:“要不要我给你传授点我写小说的创作心得?”</p>
陶玉书立刻表示不满:“小说我都看了好几遍了,了如指掌,你这个作者也不见得有我想的多。”</p>
林朝阳玩笑道:“不愧是写评论的,当着我这个作者的面竟然敢夸下如此海口。”</p>
两人所说的新小说,自然是林朝阳之前交给《当代》的那部作品——《赖子的夏天》</p>
小说的原型来自于林朝阳后世看过的一部电影《菊次郎的夏天》。</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