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05、1006节 “校尉太小,司马太老,都尉正好。”,葬元,武猎,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如此一来,统带一百多兵马的小小队正,反而是最受民女欢迎的武士。</p>

所以民间有话说:“校尉太小,司马太老,都尉正好。”</p>

议完了军务,终于又提及农事。</p>

李洛说了半天,端起茶盏,对崔秀宁道:“梓童,这农事你来安排。”</p>

崔秀宁道:“棉花种植,如今已经推广天下。各地百姓,都用上了棉布。明年,朝廷就要全力推广红薯、土豆、玉米、番茄、辣椒、南瓜等殷洲作物。”</p>

“大司徒,这些作物育种了几年,种子够推广了么?”</p>

户部尚书出列道:“回娘娘话,这些殷洲作物,要说全国大量推广,那还差的远。可本土每个乡各种十几亩,却是够了。臣的意思,种子只分到乡一级。等到两三年后,再分到每家农户。”</p>

崔秀宁点头,“那也算是全国推广了。户部就拿出分配章程,按照各地人口田亩数量,酌情安排便是。朝廷的种子分到各州,再由各州自己来分。户部的部令,要严令各地官员妥善保管种子。哪里出了事,就问责哪里的官吏。”</p>

“这些作物,对耕地要求低,产量却比稻谷麦子高。本宫称之为副粮。要是副粮全国推广,很多不宜种植主粮的耕地就都能用上,起码能多养活几千万人。喂养牲口和家禽的食料也有了。”</p>

“陛下娘娘放心。户部已经拟定好了大概的章程。等完善了章程细案,臣就呈奏预览。”</p>

崔秀宁道:“章程细案不必进呈了,就直接交给政事堂。妥当不妥当,政事堂看着办。通过后直接下朝令就是。”</p>

各部各寺的政务,不能事无巨细都让皇帝亲自研究决断。不然,政事堂的意义何在?皇帝皇后只指出方向和大概,抓住纲就成。相对细化的执行方案,当然要宰相们决断。</p>

否则的话,皇帝会有多忙?</p>

再英明的君主,一忙起来就会出纰漏。</p>

林必举出列道:“陛下,娘娘,全国推广种植殷洲作物,娘娘称之为副粮。那么,这副粮多达数种,征起赋税来颇为麻烦。请旨,副粮是征税还是不征税?”</p>

崔秀宁和李洛都是一愣。他们倒是没有想到这个。</p>

是啊,这红薯等庄稼,是征税还是不征税?</p>

这些作物,大多用的都是不适合种植主粮的荒地,又是好几种,怎么统计呢?</p>

而且,主粮是硬通货,吃不完的肯定能变现,朝廷必定会收购。可是这些副粮,朝廷不可能会收购,变现很难,朝廷难道征收实物?</p>

要是征收银圆,那就是变现的加税了,不符合大唐国策。要是征收实物,朝廷要这么副粮干什么?又怎么储藏?</p>

副粮是补充主粮的。有了副粮,百姓的食物不但更丰富,主粮也能消耗的更少,就有更多的主粮卖给朝廷。</p>

崔秀宁想到这一层,顿时露出微笑。</p>

她心中有数了。</p>

不征副粮的税。</p>

但是不征这个税,朝廷也能多一份收入!</p>

为什么?很简单。</p>

有了副粮,能养殖的家禽也多了,农户不光生活改善,也能剩下更多的主粮卖给朝廷。</p>

遇到丰年,农户完税之后还能有小半的粮食出售。要是年景不好,完税之后就没有多余的粮食卖,自己能吃饱就不错。要是遇到灾年,那不但自己吃不饱,税都交不上,甚至还需要朝廷赈济。</p>

而在古代,就算水利设施搞得好,因年景不好而歉收的年份也比较频繁。这就导致,即便这几年大唐兴修水利,大力恢复农业生产,可农户能出售的余粮却始终不多。</p>

粮食安全仍然达不到李洛和崔秀宁的要求。朝廷的粮食专卖收入,也增长缓慢。</p>

就说眼下,酿酒业等需要粮食的加工业还没有完全放开,就是因为国家粮食不够充裕。</p>

可有了副粮就不一样了。</p>

百姓能卖的主粮多了,那么朝廷就能收购更多的粮食来卖给不生产粮食的人。</p>

这样,朝廷的粮食专卖额度就更大,专卖收入就多了。</p>

也就是说,哪怕不征一文钱的副粮税,朝廷的收入也会增加一笔。</p>

既然如此,那为何还要征收副粮税呢?</p>

“副粮,就不用征收了。这样,百姓的日子也能更好过一点。”崔秀宁说道。</p>

林必举等人当然也想到,为何皇后陛下不征副粮税了。</p>

要是连这个都想不到,还能做宰相么?</p>

“梓童说的不错。副粮就不征税了。”李洛笑着说道,他心中也明镜似的。这个经济账,他还是能算过来的。</p>

林必举高高举起玉笏,然后在掌心连拍三次,感慨的说道:</p>

“陛下和娘娘仁爱天下,造福苍生,诚圣人之心,光风霁月,春风化雨,惠泽亿万斯民哉。我大唐百姓,得为圣人治下之民,何其幸也!”</p>

百官一起以笏拍掌,纷纷称颂皇帝皇后。</p>

负责朝议记录的司录寺官员,立刻秉笔写下:“洪武六年十一月二十三,常朝。中相林必举言副粮税事。天子令不征,以惠民哉。”</p>

李洛放下茶盏,“文先生,这《宋史》修到何处了?进展如何?”</p>

文天祥卸职都督西北诸军事后,接了《宋史》总裁官之职,组织朝野名士百余人,主持编修《宋史》。</p>

这么好的差事,当然是李洛对文天祥的一种奖赏。</p>

文天祥出列奏道:“回禀陛下,《宋史》编修者,共计一百三十八人,都是朝野饱学之士。如今已经修到真宗朝之事了。”</p>

李洛肃然道:“真宗朝的大事,莫过契丹南侵,澶渊之盟。以文先生所见,这澶渊之盟,《宋史》应该如何定论呢?”</p>

后世很多论调,说《澶渊之盟》签订的好,那些岁币对大宋不算什么,还能保持双方百年和平云云。</p>

李洛对这种论调很是不以为然。</p>

事实上,宋朝武力,恰恰是从《澶渊之盟》后开始崩坏的。</p>

PS:还有四五天就完本了哦。蟹蟹大家陪伴我到现在。真的很开心有你们在。晚安!今天就到这啦。太困了。</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警花追我到元朝

武猎

御天楚言

流牙

神魂丹帝秦朗叶可清

浊酒一湖

穿书70:高冷军官放肆宠

佚名

系统:我神医的身份被直播曝光了

佚名

君逍遥拜玉儿

J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