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15、1016节 大结局,葬元,武猎,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百官朝拜已毕,接着就是四个内藩诸侯国的朝贡使,依次上前朝贺,宣读贺表。</p>
首先,是梁国朝贡使。</p>
“微臣大唐梁国朝贡使周纲,叩见高明光世…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p>
“微臣纲,代梁王殿下,伏请陛下圣安,祝我大唐国泰民安,千秋万年!”</p>
“梁国上朝廷黄金一万两、象牙百斤、安息香百斤、胡椒三百斤…”</p>
皇帝的声音犹如从云端传来:“梁王可好?”</p>
周纲恭敬万分的回道:“回陛下话,梁王甚好,谢陛下垂怜。梁王殿下说,明年元旦,敢请亲自来长安入朝觐见。”</p>
“好。”李洛微微点头,“准梁王所请。说起来,梁王也是朕之故人,倒是多年未见了。”</p>
接下来,宋国、卫国、理国朝贡使依次上殿朝贺,送上贡品。</p>
殿内殿外的满朝文武,看着内藩朝贡使恭恭敬敬的样子,不禁都是与有荣焉。</p>
之后,礼部尚书宣读诏书:</p>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梁理宋卫四国,以大唐公爵之国,封藩海外,教化夷狄,光大诸夏,有功于朝……乃加梁王、理王、宋王、卫王为太保,特进光禄大夫,检校司徒。”</p>
“谢陛下!”四大诸侯国朝贡使一起下拜谢恩。</p>
太保是一品勋官、特进光禄大夫是一品散官、检校司徒是一品赠衔。这三者都是很难得的,三者兼得就更难了。</p>
就是大唐第一重臣的文天祥,也只有太师勋官和太尉职官,而没有特进散官和检校赠官。</p>
接下来,就是六个外藩使臣了。</p>
内藩代表叫朝贡使,外藩代表叫使臣,称呼都不同。</p>
就是他们的自称,也和内藩朝贡使不同。</p>
“下国朱罗国使臣罗摩戈,拜见大唐皇帝陛下…”</p>
自称下国,而不是大唐某国。</p>
朱罗国使臣按照之前的《洛阳和议》,奉献了约定好的贡品。包括耕牛五万头,黄金一百希尔(每希尔900克),名贵特产九种。</p>
雅达瓦等国使臣也按照《洛阳和议》敬献了礼单。</p>
大唐又多了二三十万头耕牛。</p>
这把不算,洪武五年《洛阳和议》约定的六国战败赔款,这次也交割兑现了。</p>
六国王室忍着心痛,备齐了一万希尔的黄金,十万希尔的白银,送到长安。五十万石粮食,也运到了南洋唐军军港。</p>
礼部官员当殿代表皇帝下令,要求兵部释放八万多天竺战俘,完成大唐在《洛阳和议》中的承诺。</p>
唐廷上下所有的官员都心中喜悦。</p>
户部惊喜大量的耕牛到手。</p>
财部惊喜大量的赔款到账,还有五十万石粮食。</p>
兵部喜的是,再也不用管战俘了…</p>
六国使臣都是高种姓白人,要说他们心中没有羞愤,那当然是绝无可能。可是面对如此强大的大唐,为了生存,他们也只能伏低做小,恭恭敬敬。</p>
藩国朝贺的流程结束,就轮到政事堂的贺表了。</p>
林必举亲自出列奏道:“太子太师、徐国公、政事堂中相臣林必举,谨奏高明光世…皇帝陛下!”</p>
“盖洪武六年,我大唐开疆拓土,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迁都长安,臣谨代天下臣民,为陛下贺……洪武六年,大唐治下各族百姓,凡一万万五千万口,完税一万万三千余万。历代开国,未有今日之盛哉!”</p>
“天佑华夏,爰有大唐。陛下承先唐之遗风,奋汉家之余烈,奉天承运百战创基,经天纬地必有神助…挥斥万钧,吐息云动,犹以圣德哺育万民,以圣道治理天下,蔚然更新万象,俯察而草木生,仰望而盛世降,千古伟业,叹为观止,莫能先也…”</p>
“今我大唐,东极伊洲,西囊里海,南收千岛,北括冰原。疆土茫茫,不辩牛马,立霸业而开万里王图…版图之大,江山之远,教化之美,黎民之众,远迈前朝…悠悠春秋之为语,亦难书陛下丰功伟绩也…”</p>
林必举慷慨激扬的说完,就轮到军师府文天祥了。</p>
文天祥展表念道:“太师、鲁国公、上柱国、军师府东阁太尉臣文天祥,谨奏高明光世…皇帝陛下!”</p>
“洪武六年,王师西征,复北庭、安西,收波斯泰半、河中;收大漠、北海。我大唐兵锋,武极八荒,操戈万里…”</p>
“今,百万大军兵强马壮,士气如虹,武道昌盛,布武于天下,扬威于四海,六合之内,谁与争锋…”</p>
“以此百战精兵,唯王命是从。诏命一下,如臂指使,为王前驱,军心如铁,万死不悔哉…”</p>
接着御史大夫龚侃上贺表:“……神目如电,监察天下,丑类无所遁形。洪武六年,三级铜簋接报三千六百余,查实三千一百余,惩办官吏七百八十余,惩办民间奸民两千四百余,惩办奸商五百余,惩办军警一百余。罚没财产二十七万余,奖励二十五万余。比之洪武五年,减少一半。”</p>
“可见我大唐吏治日益清明,官道有成,宦修蔚然之风,其势日盛。而民间风气,也正气大兴,教化灿然,立竿见影。纵十品村正叛道失贞,亦能查而办知,绝难幸免。即便乡野奸民,也难逃理教之网,侥幸何易。”</p>
“而理教卫道之士,遍布朝野,不计其数。城乡之间,罔不肃然…自三代以来,吏治教化之美,莫过于今日矣…”</p>
天师府大天师郑思肖上贺表道:“……《大道论》、《道德经》重印六十万册,流传天下。洪武六年,天道信士,占民近半,我道家正法,蔚为大观。是以正本清源,而民智既开,人道始彰,德操穆穆,古风淳淳,可谓藏士于民也。”</p>
“洪武六年,天下各州郡县,新设道庙道观八百七十余座,乡村道社不可胜数。在籍道官五万两千余。减少佛寺六百余座,自愿还俗的僧人一万两千余。我大唐天道如东升之日,而释家夕阳西下,此消彼长,大势所趋…”</p>
四大一品衙门上完贺表之后,就是九部十三寺司的尚书和寺卿上贺表。</p>
工部新搞了什么工程,发明了多少物件;财部进了多少钱;户部统计的人口增加了多少,警部抓了多少罪犯…矿务司挖了多少矿,专卖司赚了多少钱…都一一汇报一遍,向皇帝祝贺。</p>
元旦贺礼当然只是个形式,有些类似年度部门工作汇报。原道贺礼足足进行了一个时辰才结束。</p>
这还没完。</p>
接下来,天子换了祭服,卤簿起驾,率领百官出朱雀门,到皇城天坛祭祀昊天和厚土,在祭祀各大道宫,最后又祭祀太庙。</p>
直到下午申时三刻,才回到大内去掉祭服,再换了衮服。</p>
然后天子下令,酉时一刻,宫中大宴。凡五品以上京官极其家眷,包括十国使团,皆可入宫宴饮。</p>
元旦大宴虽然很是丰盛,可其实多是礼仪,真要想享受美食美酒,其实也没有那个闲情逸致。</p>
足足折腾了一天,大唐君臣才结束了元旦大朝整个仪式。</p>
…………</p>
元旦大朝虽然很是隆重,可其实不讨论政事。</p>
直到正月初九,官员元旦休沐结束,才召开了洪武七年的第一次常朝。</p>
这开年第一次常朝非常重要,乃是要定下洪武七年的朝廷大政方针,决定主要财政预算。</p>
常朝当然在大明宫宣政殿。</p>
此时,小太子李征已经回到长安。李洛为了让他熟悉政务,也让他参加了常朝。</p>
李洛穿着常朝用的通天冠服,端坐在宝座上侃侃而谈。</p>
“…洪武七年,朝廷大事,首在兴农。我大唐十二个太仓,只剩下区区数百石存粮,要是发生大灾荒,这可怎么得了?这两年,也就是昊天照应,老君保佑,不然,大唐的粮食危机就更加严峻。”</p>
“民心是什么?民心就是粮食。朝廷的底气是什么?还是粮食。粮食多了,农税就多,商税更多。我大唐三十九个州,两个都护府,很多地方还吃不饱饭。能吃饱饭的,也就是光复早的州。”</p>
“这推行南殷副食庄稼之事,乃是朝廷今年大政,务必要落到实处,监督到实处。还有,学宫和大学的农道学院,要想法子培养改良稻种,增加亩产。我大唐平均亩产不到两石,灾年还不少,粮食怎么能富足呢?”</p>
“什么时候,十二个太仓的粮食储备达到两千万石,朝廷才能取消《限酒令》。不然,《限酒令》就一日不可放松……”</p>
李洛第一件事,就是大谈粮食。</p>
粮食可谓成了如今大唐帝后最大的心病。</p>
一亿多人口,只有几百万的粮食储备,两人怎么能放心?</p>
可是,粮食危机直到后世还是世界性难题。东方大国到了二十世纪末,才基本解决粮食问题。而东边的一个小国,到二十一世纪还需要东方大国接济粮食。</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