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宇而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六章,灼灼风流(冯绍峰、景甜主演同名电视剧原著),随宇而安,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二场考的诗赋,却叫考官们大发雷霆。</p>
“搞什么鬼!居然七成以上的人偏题!”同考官们对着一张张卷子画叉,但凡写错了题目的,一律不取。</p>
刘琛遗憾摇头:“今年的题目是‘黄花如散金’,此题如此平常,想不到竟会涮落如此多人。”</p>
刘衍道:“大多考生都将黄花当成了菊花,殊不知,此诗出自‘青条若总翠,黄花如散金’,这写的是清明谷雨前后的景象,此诗中黄花指的便是油菜花。考生若写了秋季、菊花,便只能出局了。”</p>
刘琛皱眉:“此诗较偏,考的第一是考生的阅读范围,第二才是才气,可惜,有些人是只读经典,输于博学。”</p>
这第二场没偏题的总的不过七十多篇,可以说,只要另外两科不太差,这七十多人便能上榜了。</p>
刘衍心想,慕灼华可是读了不少书,这题应该不会不知道吧。心里是这么笃定的,刘衍却还是忍不住把那些诗篇一张张看过去,直到找到了熟悉的字体,这才安心。</p>
旁边传来刘琛的笑声:“皇叔可是在找沈惊鸿的诗作,却叫我先找到了,果然又是一篇佳作,来,咱们赏析赏析。”</p>
两人正看着沈惊鸿的诗作,忽然听到同考官处传来争执声,不由得齐齐放下卷子看了过去。</p>
只见几个同考官争得面红耳赤,险些便要大打出手了,刘琛皱起眉头,厉喝一声:“如此喧哗,成何体统!”</p>
几名同考官急忙向刘琛行礼。</p>
“回殿下,我等看到一篇策问,见解不同,是以发生争执。”</p>
刘琛好奇道:“什么样的策问能让几位先生大动干戈?”</p>
一个同考官冷笑拂袖:“若说离经叛道也不为过,此题考的是平蛮之策,这人倒好,满篇都是如何养蛮。”</p>
另一个考官却皱眉反对:“细细看来,此人说的,却不无道理。”</p>
刘琛越发好奇了,赶紧让人将卷子送来。卷子放在了案上,刘衍一眼扫过,眼中闪过一丝笑意——果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p>
刘琛皱着眉头看这策问,越看眉头皱得越紧,眼中更是风暴骤起,看到最后怒不可遏,拍案大骂:“这考生是北凉人还是南越了,怎么竟帮着蛮夷说话!”</p>
反对派的同考官顿时引为知音:“殿下所言甚是,你们看,这卷子开篇先阐述了蛮夷不宁的原因,这说得倒也不错,蛮夷穷山恶水,教化未开,民心思异,有不臣之心,掠夺之意,那我们该怎么办?自然是战!打到他们怕了,服了,便能平蛮!”</p>
“你们再看这后半篇,简直是一派胡言!”</p>
“未见得吧……”这时一个轻飘飘的声音打断了同考官怒气磅礴的控诉,众人不敢置信地看向发声者,竟然是主战的定王?</p>
刘衍专注地看着策问,眼中毫不掩饰惊讶与欣赏。</p>
“无常有之敌,有常有之利,蛮夷之敌我,盖因无共利。”刘衍微微点头,“如何生共利?策问中也说得极为明白,开通商路,互通有无,人心思安,蛮夷若能从贸易中得到超过战争能带来的利益,便不会想着杀戮与掠夺了。”</p>
“南越看似贫瘠,却蕴有宝库,若助其发展,则可引为臂助。”</p>
“其下详细列了不少方针细则,确有可行之处。”</p>
一个同考官不以为然:“然则教化未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p>
刘衍接道:“于是其下又说了最重要的一点,以我陈国之儒道,教化蛮夷之民,以儒为教,就如西域以教立国。如今北凉、南越皆教化不足,而两国之民多对陈国的教化心生仰慕,百姓若学会了礼义廉耻,心向圣贤,便是同宗同族,心不思异了。”</p>
众人皱眉沉思,却还是心存疑虑。</p>
刘衍轻轻说道:“我们陈国当年,不也是数个小国合而为一的吗?”</p>
刘琛道:“是战争让陈国大一统。”</p>
刘衍笑道:“陈国的大一统,是经过了许多年的内乱,直到以儒立国,才民心归一。”</p>
说到此处,不少考官便点头附和了。这策问的内容多为推测,但刘衍所说,确实有史可循。</p>
“西域荒芜,却以教立国,民心归一,这便是信仰之力,而只有教化的力量,能让人‘信’。”</p>
刘衍这一番娓娓道来,终是说服了几个同考官,但作为坚定的主战派,还是极为排斥这种说法。</p>
“哗众取宠,异想天开,不过是一个书生的纸上谈兵而已。”刘琛满脸厌恶,“若他说的这些有用,皇叔,我们这些年来的征战又是为了什么!”</p>
刘衍沉默良久,方道:“为了赢得一个让他们听话的机会。”</p>
刘琛的目光扫向重考官,道:“既然大家都各执己见,不如投票来决定这篇策问的成绩,众人写下自己对这篇策问的评价,我们去掉首尾,取均值。”</p>
此法众人皆无异议,各自取了一张纸写下成绩,而后交由刘琛计数。</p>
这时不知是哪位考官眼尖地发现了一件事:“咦,这卷子的字迹看着甚是眼熟,似乎和第一场的无错卷极为相似。”</p>
听他这么一说,立刻有人拿了那份卷子出来比对,这么一看,果真是一模一样。</p>
有些认同这篇策问的考官立刻笑道:“此人记性不俗,见解不凡,其才可与沈惊鸿一较高下。”</p>
刘琛闻言,心生不喜。</p>
“却还不知道这人诗文如何呢。”</p>
便又有人去寻找卷子,七十几篇略微一翻也就找到了,众人交头一看。</p>
反对派立刻大笑:“这也叫诗,不过是打油诗罢了,我看这人才华不过尔尔。”</p>
刘琛听了又舒心了不少。</p>
无论如何这人还是叫他上心了,异想天开,胡说八道,还妄图夺沈惊鸿的文名,他倒要看看是个什么样的“才子”!</p>
(/58022/58022426/4666397.html)</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