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产能,腾飞我的航空时代,安溪柚,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基于此,中国腾飞在星洲郊外兴建新的飞机制造厂得到了星洲地方的大力支持,不但成片的土地被大方的转到中国腾飞的名下,而且还在审批、政策上给予极大的优惠,所以中国腾飞在星洲飞机生产厂规模仅次于秦岭南麓的飞机生产基地,光占地面积就达到了242公顷。
其中用于飞机的总装的一号车间占地就有22公顷。
目前整个车间正在进行扩建、改造,未来的规模将达到28公顷,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超级生产车间。
短期的产品主要是十号工程的量产型号,以及预计在2010年前完成定性的海军FC—23型舰载战斗机的批量生产型。
FC—23舰载战斗机就不用说了,本来就是中国腾飞的杰作,十号工程的量产型号也放在这里似乎让人有些意外,毕竟那是成功飞机制造集团的独门生意才对。
原本的规划也是如此,由成功集团生产十号工程的量产型,中国腾飞做配套,等于是一个主攻,一个辅助兼打野。
结果空军对十号工程的一系列试飞和评估后对这款飞机满意的不得了,特别是换装了中国腾飞出产的WD—70系列大功率涡扇发动机后,整体的性能完全超出了空军上下的预期,因此决定加大该机型的采购量,要求生产单位在2010年前完成空军六个战斗机飞行团的换装,并至少有两个战斗机飞行团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成功集团尽管早年引进了部分中国腾飞的脉动生产线技术,提高了飞机生产的效率,可问题是部分脉动生产线技术终究不是全套实用化技术,再加上成功集团下属的几个重要配套厂在黄峰调离成功集团后,整体的产业升级步伐放缓,没有借着中国腾飞升级的步伐,成功完成自我的技术革新,导致整体的效率并没有本质的提升。
如此种种叠加在一起,使得成功集团的十号工程量产型号的年产量只有区区的18架。
平均每个月生产1.5架。
这个效率放在平时已经算很好的成绩了,要知道东北航空工业负责生产的苏—27国产型年产只有12架,平均每个月只有一架的产量。
这倒不是说东北航空工业保守,不上脉动生产线,而是源自苏联的整套苏—27的生产体系本身的冗余度实在太小,中国腾飞曾经组织过相关的精干力量在东北航空工业生产基地研究了大半年,硬是找不到能够融合苏联原装生产线的办法。
当然了,依照中国腾飞的能力,抛开苏联的原装货,重新上一套资产的脉动式生产线也不是不行,可这想法刚提出,就遭到俄方合作企业的反对。
没办法,俄方合作企业早就将这条转让给东北航空工业的苏—27生产线当做永远下金蛋的鸡呢。
每年的设备维护、零部件的更换、飞机结构件的进口,俄方合作企业在其中不知道吃了多少好处,怎么可能让人推倒了重来?
那不等于是自己砸自己的饭碗?
而东北航空工业这边在苏—27国产化方面做得也不是很给力,以至于这款机型已经引进国内十多年了,不少关键部件儿依旧依赖俄方合作企业。
特别是航空发动机,早就尝试过中国腾飞的WD—70系列大功率涡扇发动机,可时至今日量产型号依旧使用俄方的AL—31系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