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娘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喜结良缘(一百八十六),大德云,汤娘子,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b></b>德云少爷与陶家少爷的事一年多前就传得沸沸扬扬了,好不容易大伙儿在一场又一场的叛乱中收敛下来;毕竟这出去平乱的、留京守城的全是德云出来的爷们,不能不服啊。
但人心都是乱的,遇见点异于常人可不就拼命往上凑了吗?
这样的亲事婚宴整个盛京都寻不出第二户人家来,或许百年之后会有吧,但眼下放眼看去就属郭府头一家了。
这事儿要是放在别家,不说什么成亲办宴,一旦被发现不得活活打死;再好一些也就是关进后院儿,瞒得死死地不让风声儿透漏半点。
可不就属咱们郭家有这待遇了。
一路走来实属不易,少爷当年一跪留下的那一句排除万难,披荆斩棘。这也算是做到了,成全了本心所选。
这一回实在是没辙了,天子动杀心,这就如同阎王要落笔,躲不得也避不去。一旦圣旨落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整个德云书院都被看得死死,上至先生学子,下至小厮厨娘,个个儿出门都被看得紧紧;送往天津城的书信也被查阅,云府上下几乎被控制得寸步难移。
盛京局势严峻,天津城也是表面平静,越往后就越是让人不安,再不通信,只怕到时候唯有任人鱼肉。
婚宴定的突然,盛京的绣娘裁缝几乎有大半都被接进了郭府,三日内赶出所有的喜堂用物;布置屋子后院的,都是横挂的大红布没什么花样,最让人烦的就是喜袍了。
俩人都没做喜袍,为着能尽早赶出来索性就不绣图样了,找几块料子连夜赶做袍子就好;都是挑家里库房里最上好的金丝绸布,照在日头底下能映出五色光亮的布匹。
要真有空暇哪里能白瞎了这么好的料子,咱们大少爷不得早个两月让人一针一线把喜袍给做好了。
终于是赶在元宵节那天的五更天时给做好了两身喜袍,否则那喜帖上写的元宵大婚都不知道如何向人解释呢;这绣娘都累倒了两个。
虽说是人多轮着绣,可是这要用的也都多,一个人都当三个人在忙活的,远远不够啊;再说这喜袍也不能拿来玩笑,再如何地凑合儿那不也得精致大气些嘛,这郭府大少爷的婚服哪里能随意。
少爷一夜未眠,陶阳原以为他是忧心天津的事儿寝不安眠,谁知他是乐了一夜;甭说外人了,咱大少爷也没想过有这么一天。
陶阳因为他受了太多非议,他实在是不忍心再把他阿陶给推到风口浪尖上。
但这一天就突然这么来了,他还是一如当年嘉陵关时激动得难以入睡。
其实原本在书房和父亲商议如何破解困境时,他为着让父亲宽一宽心而随口说笑的一句也是希望父亲不要过于忧心。
“如今这里里外外看得比天牢还严实,除非咱们办个亲事,否则谁也见不着咯。”
谁知父亲竟然看了他许久,忽地一笑就把管家给叫进屋来安排事宜了;从头到尾少爷都有些做了梦一般的恍惚。
看见丫头们把流光溢彩的喜袍送进来时,霎时热泪盈眶。
那种等到几乎绝望了却又得天命成全的感受,您明白吗;差一点儿,他们就错过对方了。
陶阳自然感动,只是面儿上还是正正经经的模样儿,笑话这傻少爷真是傻过了头。
穿上喜袍。
虽然没有精美的绣样但这针脚确实是好,领口袖口都绣了金丝竹叶,简单却精致,不从众繁琐也不做粗鄙俗气。
少爷站在镜前沉默着,气息重了重;陶阳笑话过也跟着有些感怀,喊了一声少爷,原是想催他早些冷静下来,外头还许多事儿呢。
谁知这大少爷一转身过来就抱住了他,结结实实地。
浓声喊着“阿陶…”
“我知道。”陶阳一乐,笑得越是俊朗:“身穿大红喜袍,怀抱此生挚爱。”
“您啊,愿望成真了。”
噗呲!
少爷一笑叫他给逗笑了;其实这句话不仅是一句话一个心愿,在少爷心里头很重很重,重得从前每每想起就觉得心里特别难过。
上一次身穿大红喜袍,怀抱的也是他,只是那时候气的是他的一句话成家立业,敬孝师长。
“谁要和你说这个了。”少爷笑道。
陶阳一脸无谓,道:“那就我和你说呗。”
看到翠竹上刻的名字时,我就想过,换上喜袍与你三拜喜堂。
这不是挺好。
“阿陶。”
少爷道:“对不起,匆匆忙忙的。”
什么都是着急忙慌赶出来的,就连喜宴最初的目的也是为了向外通信。
“没事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