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蓝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82章 定策,贞观俗人,木子蓝色,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sript><sript>

秦琅轻抿了口参茶。

吕宋百姓一般喜欢在吕宋红茶里加上姜,带有点辣味,秦琅平时是更喜欢喝绿茶的,喝起来淡一些,却又回甘绵长。

这年头人参不贵,早些年更加便宜,没多少人当回事。最早开始大量从辽东靺鞨人那里贩购人参的还是秦家,早年那些几十年上百年的老山参,那是真便宜啊。不过几十年了,现在那种百年老参也难得一见,价格极高了。

如今靺鞨那边也出现了许多专门的采参人,一般好山参了就是一二十年的,这年头基本上还没人工种植参,野生的也多,虽然采参辛苦,但只要有经验,比起打猎耕种还是划算的多。

人参鹿葺貂皮现在成了靺鞨人三宝,在中原也深受贵族们的喜爱。

靺鞨人这些年也老实了,不怎么闹腾了,如今分属于渤海都护府和黑水都护府,黑水那边的还很野蛮落后,那是茹毛饮血的渔猎部族,平时也跟唐商交易皮毛鱼干之类的。而渤海都护府这边的靺鞨人,算是熟胡。

早年跟高句丽人勾搭的眉来眼去,甚至不少靺鞨人是加入了高句丽国的,后来也有许多迁往中原,比如说燕国公李谨行,跟秦琅关系较好,他爹突地稽就是靺鞨的一个部落酋长,早年内斗失败,带着部落到营州投奔隋朝,后来还入关到了幽州,隋末主动归附大唐,还出兵助战,所以得以授刺史、封国公,管着自己的部落人马。

虽说后来这侨置州取消了,但李谨行他们的日子却越过越好,主要就是靠搞贸易,回去跟靺鞨人贸易。

李胤在位时,平定朝鲜半岛后,就对白山部、粟末部为主的诸靺鞨部找事发兵,打的各部最终老老实实的接受了大唐在其地设立渤海都护府,设立了一些正州以及军镇军屯,并建立驿站、边市。

后来连奚契也打的节节败北,最终只得在科尔沁草原落脚,燕山北的松漠饶河老家都不要了,全都送给了大唐。

仅从这方面来讲,李胤对大唐其实有不少功劳的。

李胤在位十五年,并不全是乱来的。

枢密院也好,转运司也罢,甚至就是宣徽院、翰林院这些,对于立国近五十年的大唐来说,对如今这么庞大的中原帝国来说,权力的平衡其实很重要。

李胤并没做错什么。

李世民当初把三省之权,渐合并到了政事堂上,虽然在决策执行诸方面确实加快了效率,对大唐当初改革以及后来的蒸蒸日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李世民也是个有远见长识的皇帝,天子圣明,国力强盛的时候,自然不用担忧。可以后,如此强势的政事堂,却是个隐患。

所以李世民后来才会设翰林院,分了内制之权,本身就是分了决策之权。

从政事堂的集权,再又到翰林院分权,这是一个必然过程。到了李胤时,继续削政事堂权,分兵权于枢密院,分财权于转运使,甚至皇帝还在内廷又设立宣微院、护军中尉等,本质上就是内外朝并举的这么一种相互制约的格局。

有错吗?

并没有错,其实从秦汉到隋唐,不管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三公,还是汉代的三公九卿,以及后来的中外朝制,再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再到如今的东西两府制等,都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集权然后分权,然后再集权然后再分权,在这个过程里,不断出现新的官制。

就如三公最早是国家宰相,后来慢慢就变成虚衔,再后来,内朝又变成了外朝,然后又有了新内朝。

尚书令、中书令、侍中这些原本就是内朝官名。

而三公九卿,发展到后面,就都被架空,反没了实权。

隋文帝时,都堂在尚书省,都堂就相当于贞观以后的中书门下,左右仆射的权力也一度是最高的,但到了贞观后期开始,中书令和侍中反而已经成为朝中权势最高的宰相,左右仆射和尚书省反而已经大不如前,尚书省甚至完全成了行政机构了。

相权强力,必须只有在强君的时代才合适,否则便会出现权臣,甚至是国家权力失衡,然后就是内乱。

但大唐已经是第四代天子了,以后还想再出现李世民这样的强人皇帝,就比较难了。

所以秦琅其实是赞成相权分割,以形成新的权力平衡的,东西两府分掌文武,加上财权另立,这样挺好的。

若再算上翰林院和御史台,那么就算是政事堂首辅,想轻易的掌握朝政也很难了,除非是秦琅这样特殊的存在,但一般情况下,秦琅这种也难以再现。

“枢密院是太上皇设立的,东西二府,分掌文武,这并没有错。”

沉吟良久。

秦琅放下茶杯,缓缓开口。

一开口,就先定了个调子。

既然没错,那就没必要再更改。

以前没枢密院,这军事决策权也同样属于政事堂宰相们,但现在不一样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超级牛婿凌杰苏紫烟

朽木可雕

特种兵之我是战神

白羽

偶像竟是我自己

暮色北冥

农门春暖:家有小福妻

依依兰兮

永恒之门

赵云

快穿之不当炮灰

林喵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