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4章,菩珠,蓬莱客,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京都到齐州道路通达, 但因路途遥远,走一趟亦需个把月。一路东去, 经过诸多州县。每到城镇,无不是人烟阜盛、街市繁华。便是途径的村落,亦田连仟百,男耕女织,入目所见,处处是太平盛安的一番景象。</p>
她这一趟回乡祭祖,既是私事, 亦可算公差, 因行程不紧,每日白天行路, 夜间歇息,入住沿途的驿舍。每到一处,驿丞无不招待殷勤, 侍奉周到不必说,吃食亦是绝好,精致得超出了她的想象。诸如江淮果物、河济饴糖、百花石蜜, 皆为贡品。有一日路过魏州的一间驿舍,晚间送上的菜肴,竟还有一道银鱼。</p>
如今正是银鱼肥美多籽的食季,但此鱼只产江南,似在京都, 这季节里,筵席之上, 若有鲜活银鱼,便就成了竟奢夸富的一种方式。概因此鱼在江南本就出产不多, 又离水便死,十分娇贵,若送入京都,需每日更换鲜水,专门走快船,日夜急赶,即便这样,待从江南入京都,往往也死大半。为吃一口鲜美,所废之人力物力,可谓奢靡。正是如此,从前姜氏发话,命将此物从时鲜贡品里剔除了出去。此处并非江南,驿舍条件再好,也不可能备有这种时鲜。菩珠又想到每晚沿途落脚经过的地方,几乎每间驿舍,供奉皆超出常态。</p>
一开始她只是意外,以为驿丞因她奉旨路过,极力供应而已,也未多想。待到这晚预备沐浴,要用浴膏,婢女惶恐回话,说带出的不慎泡水,已是毁了。</p>
她用的铺盖以及香药浴膏等贴身私物都是自带,原本无需驿舍供应。自带的既没了,菩珠便叫她取驿舍常备的皂角代替。没想到送来的竟是内造之物,更巧的是,还是她平日最常用的那种香花的气味。</p>
她终于觉着异样了,叫同行出来的骆保去问驿丞。</p>
骆保回来,学了驿丞的话。</p>
关于吃食,说此处是运河口,水运发达,每日都有运送各色货物的船只由此去往京都,银鱼价钱虽贵,但也不算罕有。</p>
至于香膏,外面虽也少见,但舍常有贵人往来,且前些日收到了消息,皇帝来春便要东巡,这是必经之道,到时会有更多贵人下榻此间,为侍奉周到,这些内造之物,不敢不备。</p>
菩珠虽还觉诡异,但也不好追问为何香膏会是自己常用的那种香味,毕竟属于私密,也就作罢。</p>
这一路便如此,吃吃喝喝,行行走走,终于,在差不多年底的时候,回到了她的故乡。</p>
祖父年轻起就入朝为官,菩珠也出生于京都,只在岁前的那一年,父亲身死塞外,母亲不久病去,她随人扶棺回了一趟老家,为父亲立衣冠冢,令父母合葬。</p>
除此之外,她对故地再无别的印象,加上族人早年因受祖父连累发边,厌她不浅,后来她回京都,便再无半点主动往来。</p>
此次归乡,却是大不一样。菩氏族人早就获悉她奉旨回乡祭祖一事,当日她抵达时,随了县官一道远远出来相迎,将她接至故居,殷勤以待,处处奉承。</p>
小时候她或还怨怪族人对自己的迁怒,如今早就想开。族亲而已,平白遭受牵连,失去了原本的一切,还被迫发边苦作,说祸从天降也不为过,怨恨是人之常情。</p>
都过去了。他们既一心求好,她又何必耽于旧事,耿耿于怀?遂以常礼待之。</p>
归乡后的头些天,每日有乡县士绅或者富户人家的女眷前来拜访,她一边应酬,一边忙于修墓之事。到了为祖父墓地竖立皇帝所赐的功德碑的那一日,几乎全县的官员与士绅全都赶来,拜祭菩公,敬读碑,感念当今皇帝的浩荡天恩,还有人当场吟诗作赋,场面热闹,如同集市。</p>
菩珠面带笑容在旁观望,以主家身份答谢众人,然而当她望向祖父墓前那块刻有生死日期的墓碑之时,心却是无限感慨。</p>
祖父倘若地下有知,对他今日获得的这身后之“荣”,他是喜,是悲?</p>
她不知道。她只知道,她的心充满冷笑。这一切在她看来,如同一场闹剧。</p>
在她归乡差不多半个月后,快年底,各种事情才慢慢地消停了下来。</p>
虽无多少乡土之情,但父母皆落葬于此,在她心,此处便也如她真正的家,京都的那座王府,远远不能相比。</p>
李玄度回来还早,且即便他将要回,她也不急着走。</p>
这个年她便在故居过,一个人过得也是有滋有味。</p>
岁除日,她照风俗,一早去往父母墓地,发现已经有人祭扫过了。</p>
她以为是族人,未多想,摆上了自己带来的果品和清酒,跪在父母的合葬墓前,默默祝祷了一番,随后转向那还埋着父亲遗骨之地的方向洒了清酒,遥遥叩拜。回来后,照时下风俗,她和婢女一起在门窗上插辟邪的桃枝,贴上春书,又拿剪刀剪出许多代表迎春之意的青罗春幡,悬于前后屋檐和庭院的树木上。想起小时候的情景,一时童心大发,还剪了小春幡,自己插鬓,叫婢女们也插,这个说你插歪了,那个说我还要插一支,一时嘻嘻哈哈,笑声不绝。</p>
正所谓“碧烟随刃落,蝉鬓觉春来”,美人头上,袅袅春幡,以此喜迎又一新春。</p>
这日日暮,她举着一支照明的火烛,踩着咯吱咯吱作响的旧木梯,爬上一间阁楼,检点父亲的生前遗物。</p>
当年父亲死后,祖父一度意欲辞官归乡,在她扶棺回来之时,曾将父亲生前的一些遗物用木箱装了,先行一并送回到了这边的老宅。</p>
箱记得多是父亲的秃笔残墨、黄卷旧籍,还有一些他平日的随笔记录。说不定现在还在。</p>
今夜无事,她忽想起了这件往事,便登上阁楼,想找出来整理一番。</p>
菩家的这处旧宅,本就是座老宅,地方虽不算小,但多年空置,原本早就破败不堪,这趟得知她要归乡,族人将其余地方打扫修葺了一番,但这间用作储放旧物的小阁楼,并未动过。</p>
上头应当多年没有人进入了,菩珠一上去,扑鼻便是一股浓厚的尘霉气味。</p>
她用衣袖掩鼻,以烛火照明,躲过迎面倒垂着的一面蛛丝网,打量四周,很快就在角落的一堆废弃杂物下看到了箱子。</p>
她拖了出来,擦去上面积着的厚厚一层灰尘,打开箱盖。</p>
和她记忆里的东西差不多,确实都是父亲的遗物,但已没剩多少,许多书卷都不见了。这么多年,形同无主,想必早被别人取走,剩一些在旁人眼不值钱的手稿了。</p>
菩珠暗自庆幸,立刻整理父亲手稿,按照时间排序,发现是从宣宁二十七年他初次出关到三十七年罹难,这十年间他的西行日志,详细记载了他每回经过一国的各种发现,记录当地风土、人情,禁忌,怪谈。他遇到了什么,他又做了什么。虽然只剩部分,其余皆失落,但这个发现对于菩珠来说,依然如获至宝。</p>
仿佛跨越了生死和时空的距离,她感到自己似又变成了当年那个被父亲抱坐在他膝上,听他向自己娓娓讲述西行故事的小女孩。</p>
她不顾地上灰尘,直接坐在箱边,捧着父亲的手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一口气读到深夜,手脚冻僵也没感觉,更是丝毫不知疲倦,最后又拿了那册记录他生前最后一次出使银月城的日志。</p>
这份日志,她记得当年是和父亲的其余遗物一道,被那次在袭击侥幸逃生回来的随从带回来的。那时候她还小,没有看,母亲更是睹物落泪,将所有遗物和父亲生前的东西一并存放,最后辗转流落到了这里,在时隔多年之后,被她翻开。</p>
菩珠几乎是用虔诚的心,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着父亲生前最后一段时间里用笔录下的每一件事。读着读着,她的目光忽然一定。</p>
宣宁三十年,秋,父亲再次手持使节,带领人马出使西域。</p>
这一年,那时还是长公主的金熹已远嫁西狄年。在她的周旋和努力之下,美丽而勇敢的她,不但深得其夫西狄王子的喜爱,也获得了西狄民众的认可。他们用哺乳了他们的绕着帐牧之城流淌的河流的名字,称呼她为银月王妃。便是这一年,西狄王子顺利继位称王,发誓在位一天,便与李朝结好一日。</p>
这一趟,父亲的主要目的是去银月城,参加西狄新王的继位仪式。</p>
菩珠在父亲的手书里,看到“肃远”,她知道,这是姜毅的字。</p>
临行之前,好友南司大将军姜肃远送他出西城二十余里,直到城外那座提醒送别之人止步的别亭之前,方停下了马。</p>
父亲说,那日恰是好友诞日。三十有二,年之后,依然未娶。他心颇多感慨,临走之前,忍不住道:“君有别话,吾为鱼雁。”</p>
他望了一眼西极,笑而摇头,曰无话,君路上珍重,随即转马,疾驰而去。</p>
菩珠心跳有些加快,将这一段反复看了两遍,若有所悟,急忙又翻后面的日志。</p>
肃远这个名字,在父亲的笔下再次出现,是在三个月后。</p>
宣宁三十七年,他抵达银月城,面见金熹。</p>
金熹的丈夫西狄王虽顺利接位,但迫于族内的压力,在继位的同时,也另娶了一个西狄的贵族女子做妃。父亲参加继位典礼,代表李朝皇帝向西狄王宣恩,离开之日,金熹长公主送他至银月河边,交给他一支九皋笛,让他带给姜毅,再无别话。</p>
日志就此戛然而止。因在归途之,父亲遭遇了乌离人的突袭,再未归来。</p>
菩珠望着这最后一页发黄的纸卷,看着上面熟悉的手迹,脑海里浮现出了年初她刚到京都,在城门外遇到姜毅的一幕。</p>
她明白了,为何当年姜毅身处高位,却不论婚事,终身未娶。</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