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方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卷 乱长安 第一一七章 处置朱绰,秦臣,纵横方寸,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b></b>“哈,裴侯,本官为你正式介绍一下。”

“这位乃是血龙府主,弋阳侯嵇旷,此番为使团副使。”

在石三的介绍下,裴盛秦正式认识了“晋朝版蔡徐坤”。

“嵇侯可真是美艳动人啊!”裴盛秦夸赞一句,心中已悄然生出警惕。晋朝的血龙府主,那不就等同于秦朝的青蝇使啖青了吗,这种间谍头子一个比一个阴得深,和他们打交道可千万要小心。

“裴侯谬赞了,本侯倒觉得裴侯肤白如雪,才是真正的好皮囊。”大概是听出裴盛秦话里隐隐的恶意,嵇旷不咸不淡回了一句,把裴盛秦隐喻为小白脸。

裴盛秦伸长脖子,望了望嵇旷背后的瑶琴,道“嵇侯琴弹得很好么,要不要来一首?”

石三插嘴道“嵇侯都随身带琴了,自然弹得好了。嵇氏子孙家传绝唱《广陵散》,保管听了一回想听二回。嵇侯不妨演奏一曲《广陵散》给裴侯听听!”

嵇旷目光冷冷地扫过石三和裴盛秦,沉声道“本侯的嵇琴只奏与知音听,裴侯想听,却是还不够资格。更别说《广陵散》乃我护龙家族传家之曲,只能在大晋流传,不可外传于它国!”

石三见嵇旷不给他面子,不由皱起了眉头,很是不满。心道你在晋朝不也当众弹过琴么,老子不是你知音还不是一样听,现在装啥大尾巴狼!

裴盛秦却尴尬地笑笑,结束了这波商业互喷。他知道嵇旷这是看出他的企图了,如果嵇旷真的弹琴了,那气势上便低了一头,就像战国时秦王叫赵王当众表演一样。这也不算恶意,两国邦交,有机会自然都想在细节处扫一扫对方的面子。

“这位是江州祭酒陶潜陶大人。”

裴盛秦瞅着那个剑眉星峰,白袍长剑,腰间还别着一个酒葫芦的年轻人,随意地点了点头。虽然都是副使,但区区一个江州祭酒,比前头那位弋阳侯可是差多了,不值得让裴盛秦多说话。倒是他那身装备颇为吸睛,拿把破剑,挂个酒葫芦,浓浓的装逼风,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很叼似的,裴盛秦估摸着后世的李白那套作风就是跟这位学的。

穿越这么久,名人见得多了,自家府里就住着一位大诗人谢道韫呢,隔壁不远还住着一位更牛逼的大诗人苏蕙。陶渊明什么的,看不上!没错,就是这么膨胀!

陶渊明也知道秦朝那位年轻的侯爷看不上自己,在石三的介绍下,两人只相互点了点头,都懒得说话。

“还有这位,这位是琅琊太守王鬻之,王大人亦为使团副使之一,呵呵”说到这里时,石三已经微微感到尴尬,一个使团除了他这正使外,居然一口气配备了三个副使,可想而知晋朝对他的能力是多么的不放心。

“嗯?琅琊太守?”裴盛秦冷哼一声,表情瞬间严肃起来,死死地瞪着那个满头白发的老头儿。

王鬻之何等人精,这老狐狸眼珠子一转,便找到了原因,忙道“老夫富贵村村长王鬻之,见过裴侯!”

裴盛秦这才转怒为喜,颔首道“原来是王村长啊,失敬失敬!”

从这些人的归属上也可以看出门道,正使石三是桓冲提拔的,明显算桓氏的人;王鬻之是王氏的人;嵇旷作为护龙家族,自然是司马氏的人;陶渊明则与谢氏交好,应该算是谢氏的人。

小小一波使团,一正三副四个使臣,也显露着晋朝惯有的平衡政治。

石三脑回路慢一点,直到这时候才弄明白是咋回事。晋朝的那个琅琊郡不是真的琅琊郡,是侨置的南琅琊啊,那是假的!真正的琅琊郡一直都在人家秦朝手头呢。

你王鬻之一个侨置郡的官员,敢在秦朝以琅琊太守自居,那你让秦朝琅琊郡那位真正的琅琊太守咋办?王鬻之非常聪明,第一时间弄明白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他这个晋朝封的琅琊太守本来就是假的,在秦朝不能这么叫!

所以王鬻之自称富贵村村长,在东晋侨置琅琊郡之前,现在南琅琊所占的那块地方,原本就是叫富贵村的——是的,仅管只是在荒地上意淫,但东晋需要意淫的地方太多了,其实占领土又太少了,因此平摊下来,许多侨置州郡真的就只有村庄大小。

这一点上,秦朝和晋朝区别很大,秦朝也侨置过晋朝的部分州郡。不过首先秦朝太过广袤,荒地多到用不完,其次晋朝本身太小,也没几个州郡,需要侨置的不多。因此秦朝侨置的州郡都是非常大的,比如秦朝在凉州境内侨置了一个建康郡,那就比晋朝的都城建康还要大许多倍。现在秦朝侨置建康的人口甚至比晋朝的真建康还多,完全实现了盗版碾压正版,这是让晋朝非常羡慕嫉妒恨的地方。

紧接着,裴盛秦也给晋朝使团介绍了礼部几位主要的官员。尚书李暠不在场,那老家伙本着事不关己的原则,不知道去哪儿躲清闲了。

“不知那朱绰,可曾押过来了?”双方介绍完毕,便开始说正事了。

石三笑道“朱绰已随使团押解来秦,如今就关在外面,裴侯现在可要提人?”

裴盛秦点头道“那边提进来吧,裴某倒也想看看,朱绰那狗胆包天的混账东西长成什么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全服都知道我暗恋你

笙泠之森

京都诡怪秘谭

有熊氏

全职之怪物猎人

路人小路

灵印沉沦

剑青藤

天国序列

那年大明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