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洞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6章:如此圣眷,蓉大爷的逆袭,玉洞子,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听闻戴权之言,贾蓉未有丝毫犹豫,立刻回道:“禀告公公,此等谏臣之心或许是忠正的,然其不通经济之道,所谏之言,实在不可理喻,贻笑大方。”
戴权闻言自然不会满意,这话连他都说服不了,又如何能够说服天子,因此哼了声道:“杂家看那话本故事,千年王朝,哪一朝不是亡于君王奢靡昏聩?怎么到你这里,还出了个经济之道来?”戴权倒是很有自知之明。
贾蓉却正色道:“公公,小子虽年不高,但也读过些史书,小子记得自天熙八年起,银钱兑比是一两比一千钱。
可是到了天熙二十八年,银钱兑比就变成了一两比一千五百钱,成了银贵钱贱的局面。
寻常百姓的生活生产买卖,是用不到银子的,用的都是铜钱,唯有纳税入官之时,才会用到银子。所以每到纳税入官之际,百姓要将手中的铜钱,兑成了银子才能纳税。
然钱银比越高,百姓自然就越吃亏。大户们甚至什么都不用干,只要藏好银子,在纳税季提高钱银兑比,然后将手里的银子兑给百姓就能大赚一笔。
再用铜钱去购买百姓手中的粮米,以大宗货物入官仓,又可兑出银子来,凭白又可赚一倍的利。
可为什么钱银兑比会越来越高?虽然丁口在涨,可朝廷也在年年挖银山,按理说不至于失衡至此……
小子以为,便是因为那些大户和富户们赚了银子后不去花费,反而将银子都烧成银冬瓜挖坑埋起来,甚至藏在墙壁里头。
不管他们是因为勤俭也好,还是因为别有用心,总之,市面上流通的银子如今是越来越少了!
如此,岂不就造成银贵钱贱的局面?
若富户们都像先帝那样,将银子花出去,而不是烧成冬瓜埋在土里,那么市面上流通的银子就不会减少,就不会造成银贵钱贱的现象,百姓就不会吃如此大亏!
所以说,朝廷根本不该抑制他人去花银子,还要鼓励富人们多学习先帝的花钱之道,多花银子,才是利国利民之道!
那些言官们不通此道,只知勤俭是好的,却不晓得对朝廷来说,富户们多花银子,才是真正的好事。
让那些富户们不断的积蓄银子埋在地下,对咱们大青而言,没有任何好处!”
此言说罢,戴权身边的年轻人,还有那名阉宦,都睁大了些眼睛,看着眼前这位少年敢在他们跟前生生“颠倒黑白”,“指鹿为马”!
世上哪有这样邪门的道理?
偏生,他说的似乎还真的有几分门道……几乎是前所未闻之言呐。
天熙帝作为一代传奇帝王,这一辈子经历过的事太多,听过的惊世之言也太多,留下的传说也太多,从来没有人能在经济上说出如此一针见血的言论来,若是天熙帝还活着听见这些话,只怕还会赞许贾蓉一句“好儿郎,当为天下贺。”
戴权一双平静的眸眼细细的观察着贾蓉,看的贾蓉后背发凉……
良久之后,他才哼了声,道:“你这小鬼,年纪不大,看似良善纯真,可心里却奸猾似鬼,你果真不愿进朝堂做官?”
贾蓉摇头道:“公公当面,便是代表了圣上的体面,小子岂敢自作聪明虚言欺君?小子虽为宁府中人,却天生牛心古怪,除却天地君亲师外,不愿与上官下跪磕头,本无入仕之心,无奈家中蠢物太多,逼得小子不得不立功入仕以求自保。”
这个说法,又出乎了戴权与其他二人的预料。
只是,一心钻营的人,圣上肯定不会喜欢,可有才能之人,却不肯为天家卖命,圣上他也不会喜欢。
戴权挑了挑有些发白的眉尖,看着贾蓉讥讽道:“你这小娃娃倒是有那诸葛孔明舌战群儒的气度了……”
戴权本想做个顺水人情,不过犹豫了下,抬头思量了稍许后,又问道:“杂家却是好奇,你不愿跪人,可你之前连一个贾珍都扛不住。
那日后再有权贵欺负到你头上,你又该如何自处?”
贾蓉闻言,犹豫了下,还是道:“公公,小子有考取功名之心。另外,小子也有些许陶朱之慧,可与人共享利益,结识些权贵。
不求仗势欺人,只要莫让人轻易欺负了去就好。小子以为,如今到底太平盛世,等闲也不会有人随意欺负小子吧?”
戴权听闻此言,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看着贾蓉那张年轻得过分的脸,摇头道:“聪慧的确是拔尖儿的聪慧,只是到底少了阅历,不知这人心世道的险恶。
不过,杂家看好你。
因为你有自知之明,知道不能在杂家跟前卖弄,你能在杂家当面说了大实话,这一点,杂家阅人无数,就很少看见有人能做成这样……不错,圣上没看轻了你,你这番话,咱家会如实相告圣上,请圣上裁断。”
说着,站起身来,在身旁年轻人和中年阉宦的护从下,缓缓往外行去,不过在路过
贾蓉时,顿住了脚步,俯视着他道:“蓉小子,你很好,好好去做你的事吧,只是莫要失了这份本分,都是为天家效力,可要学着老实点……”说罢,走出了大内府。
留下贾蓉独在原地,默默感觉后背因冷汗而带来的丝丝凉意。
古人除却所知之物,眼界难及后世之人外,论心机,论智谋,论眼力和识人之明,哪一点会逊色后人?
方才贾蓉连一句自作聪明的谎言都不敢说……
难怪古往今来多少人杰,都会留下“伴君如伴虎”之言。
只是不知,先前戴权答允之事,到底算不算数?
还有,最后戴权身边的年轻人,目光怜悯同情的看了他一眼,又为哪般?
……
皇城,翊坤宫。
刚过完五十八岁寿辰的天正帝,正在养心殿东暖阁勤政亲贤殿内批改奏折。
只是没批改两本,面容有些清瘦的天正帝就放下了朱砂御笔,眉头紧紧皱起,凝重的眸光不乏担忧的望向殿外。
殿外秋风吹拂,铜铃作响,回荡在殿内,恍若梵音阵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