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程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二六章一路向北,我在明末有套房,tx程志,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b></b>第四二六章一路向北
如果翻开大明的舆图,其实并不难发现,全旭所领导全家军与工业党,就像一个张开血盆大口的巨人,随时准备择人而食。
就在全旭忙着向台湾扩张的时候,位于怀远镇的全家军第六旅也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完成的巩固阶级,也用了两年的时间,磨尖了爪牙。
陈应、罗世明、崔成友、徐彪这个四人组,倒是没有使用过份夸张的装备和武器,而是依靠着全旭建立的基础,发展强大自身。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怀远镇的第六旅,拥有步兵十二个团,骑兵四个团,炮兵三个团,共计十九个团共计一万六千余步骑精锐,除了战兵,怀远镇还有民团共计四万余人。
不错,现在的怀远镇拥有了二十万余人口,其中将近一半,都是洪承畴俘虏的流民军。大明王朝并没有控制河套,而是控制了河套南部的银川平原一半。
不是大明不想控制肥美的河套平原,而是不能,鄂尔多斯高原其实是蒙古高原面向陕西、宁夏的一个制高点,蒙古人对陕北高原和银川平原形成泰山压顶之势,一旦蒙古骑兵呼啸南下,就像从高原上山洪爆发般倾泄而下,滚滚铁骑足以在瞬间将一切抵抗辗成齑粉。
在明初的时候,大明军队保持着足够强悍的战斗力,还可以保持河套,在土木堡之变以后,基本上对这一块算是放弃了。
在这两年向河套平原发展的怀远镇公平军,其实也没少受到蒙古人的劫掠,骚扰。然而问题是,蒙古人打仗虽然不行,可是他们胜在灵活,抽冷子占一下便宜,马上逃走,只要逃进鄂尔多斯,怀远镇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不是蒙古人战斗力有多强,而是因为鄂尔多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魔鬼三角区,这个鬼地方最大的问题就是水资源匮乏,地表几乎找不到河流,只有一些湖泊点缀在草原与沙漠之中,不过由于没有水源补充,也没有河口洪湖水排泄,这些湖泊十个有九个是咸水湖,谁要是渴疯了跑到那里去灌上两口,那滋味绝对是终生难忘的。
鄂尔多斯高原那反复无常的气候也是一个异常严峻的挑战,在如此极端的气候中,农耕是无法进行的,庄稼根本就种不活,而放牧同样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为就连牧草想长起来都不容易。
在长达两千年的汉人与游牧民族的反复博弈中,从来就没有哪一方真正去占领过鄂尔多斯高原,极度匮乏的水资源,恶劣多变的气候,这里既不能农耕,也不能放牧,不管是农耕文明还是游牧文明想占据它,并且在上面站稳脚跟都是异常艰难的事情。
怀远镇的公平军占据了河套平原,并且成功在河套平原上开垦了二百六十多万亩田地,以及种植了六百多万亩的人工草场。通过不断的向河套平原迁徙,这里已经拥有了足足十六万人口,以及新建立的一百多个镇。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平军必须占据鄂尔多斯高原,必须建立一道河套平原的屏障,向鄂尔多斯进攻,最困难的不是军事上的进攻,而是如何在气候恶劣的环境中,留下来。
开发鄂尔多斯,其实也是全旭的发展战略。
对于漠南漠北来说,中原王朝只要强盛,别说打下漠南,就算是漠北,贝尔加湖湖畔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想要留下来,那就非常困难了。
崇祯五年二月初二,一行十五人的小队伍,成功抵达了怀远镇,他们带着电台,以及装备,在怀远镇搭建了四十五米高的固定式天线,经过将近一个时辰的调试,他们成功与当时远在台湾的全旭取得了联系。
“鄂尔多斯是一块宝地,虽然地表上非常荒芜,干旱少雨,气候恶劣,然而在鄂尔多斯的地表之下,却拥有着丰富的资源,有大量的石膏,煤炭、碱、芒硝、食盐,硬质陶瓷的粘土,高岭土,石灰岩!”
当电台里传来全旭的声音,怀远镇的公平军对鄂尔多斯进攻就成了势在必行的战略行动“河套平原需要一个安全的屏障,拿到鄂尔多斯是必须的,我们谁也不希望,我们的头顶,悬挂着一柄利剑,而这柄利剑,随时都有可能劈下来。”
怀朔镇与怀远镇一样,一南一北,扼守着公平军辖下的北大门,也是这次北征的起点。崇祯五年的二月十七日,经过半个多月的准备,公平军正式向鄂尔多斯进攻。
这次北征,不以打败多少敌人为战略目的,也不以战据多少地盘为目的,而是为了稳定为主。
首先的目标,就是夺回塞外的中降城。
这是唐朝所建立的三受降城之一,也是唐朝安北都护府的驻地。不过,这里早已废弃,在宋朝时期,属于辽东云内州境内,在明朝时期,在洪武朝后期又恢复设立,不过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废弃。
此时,寒风呼啸,如同刀割,以公平军为表面称号,事实上的全家军第六旅,派出四个团步兵团,三个骑兵团以及一个炮兵团,共计八个团,外加两万余名百姓青壮,组成将近三万人北上。
这是全旭并没有干涉的一次大规模扩张,既采取非军事的原则,进行步步蚕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