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近在咫尺,人间清欢(秦),鸣桐,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是谒者李庸所呈”赵高低头答。
嬴政点头,没说什么,把面前的书卷放到一侧,另抽出一卷,似无意地对赵高说,“去查查昨日谁整理的这些书卷。”
“另外……”嬴政顿了顿,看着堆满了书案和箱中的书卷,又说了句,“寡人很满意”
能在此时给他找到韩非轻易不外示于人的著作,他的确是满意的。
“是”赵高即使没看李庸呈上的书,可他从韩非这个人也大致能猜出这书为何合王上心意,秦以法治国,秦王自幼熟读商君书,而他近来看重的臣子李斯也是颇通法术,如此一来,想必书中也是法家论著。
接下来却没能同上一世那样对五蠹沉迷不知今夕何夕,他在想韩非的那句,托于燕处之虞,乘醉饱之时,而求其所欲。
求其所欲……嬴政默念着这个词,想到了这些日子以来在宫里活的很有混日子色彩的荀蓁,默然无语,他现在不怕她有所求,怕就怕无所求。
无欲则刚,当一个人无所求时往往才是最可怕的,荀蓁并不是完全的无欲无求,只是当她知道自己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她又会做什么呢?
嬴政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但他不愿意去想。
…………
咸阳为王都,秦朝规定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官称县令,万户以下的称县长。咸阳虽然是王都,却也是一个县,故而置咸阳令。
让蒙恬去做咸阳令是为了加深对咸阳的掌控力度,这一世嬴政仍然如此打算,只是……
看着在他说了安排以后,看着他欲言又止的蒙恬,嬴政眉头微蹙,“你还有什么不解?”
“没有……”蒙恬摇头,他自然是没有什么不解的,只是……看着自小长大,分外熟悉的秦王今日与众不同,可谓是精神奕奕的秦王。
蒙恬的直觉告诉他有不对劲,至于哪里不对……,男人的直觉告诉他今天的秦王绝对不是昨日的秦王。
呃……听说昨天似乎是荀姑娘生辰,看着板着脸,面容严肃却隐隐可见餮足之色的嬴政。
蒙恬:我好像明白了什么……
“王上今天很精神,”蒙恬忍不住说了这么一句,仿佛打趣,然后引来了嬴政长时间的注视,而被这么盯着的蒙恬却觉得这样有些奇奇怪怪,架不住秦王那仿佛能把人剖开的视线,果断认输服软。
“臣告退。”蒙恬如此道,对嬴政行礼,默默低下头。
嬴政却是好一会才收回视线,微微颔首道,“嗯,”
蒙恬走后,嬴政沉默了会,对赵高道,“有那么明显?”
赵高:“????”
作者有话要说: 有一种说法是赋草创于荀宋,荀就是荀子,宋是宋玉。
赋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以上来自百度。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而白居易在一篇文章里说赋草创于荀,宋,我就采用了这种说法(毕竟荀子这么有逼格,有排面……)
是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荀茂算是抄的……不过他应该是改动了些,毕竟扶苏当皇帝时的上林苑没汉武帝时那么大。
缺的我会补qaq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