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包不吃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8、好吃的甜点,好饿,肉包不吃肉,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蔬菜炒面(粉干)
tallarinesfritos/fideosdearrozverduras
炒蛋面(粉干)
tallarinesfritos/fideosdearrozhuevorevuelto
牛肉汤面(粉干)
sopadetallarine/fideosdearrozternera
排骨汤面(粉干)
sopadetallarines/fideosdearrozcostilladecerdo
海鲜汤面
sopadetallarines/fideosdearrozarisco
葱油馄饨
wan-tunaceiteycebollino
……
(同样打错莫怪懒得核对了…)
这也是部分选取,这张菜单上的食物相对地少掉了许多令异国食客一时难以接受的食物,循规蹈矩,气质像个平易近人的邻家姑娘,不会抬起十厘米的高跟鞋将口出狂言大放厥词的食客一脚踹出店门,虽然缺乏特殊性,但供应的中餐依旧比较正宗。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某法国小城中餐馆的菜单,原谅我这张菜单无法提供法语对应版,因为向我提供这张菜单的女士已经回国多年,当时的外卖单早已丢失,只能通过回忆进行大致复述——
前菜
炸春卷
炸豆腐
凉拌豆腐
凉拌番茄
中国榨菜混合
海带丝
……
主食
米饭
广东炒饭
牛肉炒饭
牛肉炒面
海鲜炒饭
海鲜炒面
炒年糕
……
主菜
鱼香肉丝
糖醋鸡块
茄汁鸡肉
洋葱炒牛肉
肉卷
……
说来奇怪,居然没有宫保鸡丁
汤类
榨菜年糕肉汤(开始乱来)
番茄鱼肉酸菜丸子汤(逐渐开始看不懂)
番茄蛋汤(看懂了)
以下没有省略号,汤就这三种,不需要选取了
甜点
炸香蕉
炸牛奶
炸冰激凌
冰激凌
幸运饼干
以下也不需要省略号,甜点就这五种,不需要选取了
从这份菜单中我们可以看到,至少店家在主菜,主食,前菜类表现的还算正常,只是糖醋里脊变成了糖醋鸡罢了。然而到了汤类就开始胡来,到了甜点……我不能指责这是一份不中国的甜点,它当然很中国,炸牛奶炸冰激凌……我至少还没见过哪个欧洲餐馆想要把冰激凌油炸了,炸奶酪倒是有。
但是那些最为传统的甜品在这张菜单上是瞧不见的,比如红豆汤,比如芝麻汤圆,比如绿豆糕……统统都不见踪影。是因为不好做吗?不见得,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说“糖醋里脊”和“糖醋鸡”只是食材偏好上的不同,那么“汤圆”和“奶油蛋糕”之间隔着的就是口感壁垒了。
由于客源需要大量依靠当地居民,这成了欧洲小城镇中餐馆所在意的问题——
口感壁垒比任何壁垒都难突破,店家为了做生意,是不会轻易把这些会引起小镇居民味觉恐慌的甜食放到菜单上去的。
同样的,他们在烹饪这些看名字似乎是没什么毛病的主菜主食时,其实也会根据当地人的口味进行一些调整。这没有任何问题,别国菜系进入东方市场时也会迎合国人的喜好修改自己的配料。
比如,在国内大受欢迎的金枕榴莲披萨,我相信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意大利人宁可去吃一双穿了一个礼拜的臭袜子也不会碰它。
这个道理在欧洲小镇的中餐馆里显然也是差不多的,你很容易吃到加了洋葱的鱼香肉丝,或者馅料非常古怪的肉卷。扬州炒饭显然也远不及广东炒饭来得有名,这其中应当是有什么历史原因,只是我不知道罢了。
于是在中餐趴或者各国菜肴混合趴上,留学生自己烹饪的家常菜往往会得到一个评价——
“这和我们在xx餐厅吃到的不一样。”
朋友们甚至不会说中餐馆,而是直接指名道姓xx餐厅,小城镇里的中餐厅就那么一两家,虚指其实也没有什么必要。
当然,或是出于客气,或是出于真心,友人们通常还会加上这么几句话——
“你做的比xx餐厅做的好吃。”
“你用这个电饭煲(欧洲不常见,很多学生甚至从没有见过)做出来的饭,和我点外卖叫来的味道怎么差了这么多?如果外卖做的米饭是这个味道,我愿意天天吃米饭。”
“宝贝你应该去开一家餐厅,我觉得会比xx餐厅赚得多得多。”
无论是不是恭维的成分居多,这种话听着还是很爽的,毕竟谁不喜欢甜言蜜语呢?
如果你真的想听实话,那不妨去询问那些天天和你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室友,在最初的客气与小心之后,他们就会开始原形毕露了,当然,你也一样。
于是彼此之间的对话就会变得如此伤感情——
“不,我不喜欢吃汤圆,芝麻汤圆就不能用不那么黏糊糊的面粉吗?”
“呵呵,汤圆就是黏糊糊的。”
“那我不吃了,我觉得还是xx餐厅卖的油炸牛奶好吃。”
“呵呵,那个不正宗。”
“管他呢,好吃就是了,今天我们还是叫外卖吧。要不我来做我们的法国酪梨派。”
“那还是不要了,我觉得梨子被做成那样真的很难吃。”
“???你刚搬进来的时候不是这么说的。”
这样的对话进行下去,说不好就会演变成一场激烈的争吵,最后甚至会蠢到开始翻五十年前到五百年前的旧账,从毛到拿破仑从偷渡华侨到八国联军都不能幸免地被拖入战局,气到晚上睡觉之前都不再互道晚安,砰地关上房门各找朋友开始骂骂咧咧。
朋友就会笑着说:“咦?又来啦?之前夸人家嘴甜的不是你?”
争执由食物开始,往往也会在一两天后以食物结束。小姑娘们彼此偷瞄,然后在嗅到有可能和好的气氛时,在对方吃芝麻汤圆/吃法式酪梨派时,小心翼翼地凑过去——
“你能和我分享一点吗?我觉得外卖还是没有你做的好吃。”
或者“烤箱里的派我能切一片吗?闻起来好像比上次更香。”
这样的几次争吵又和好之后,两位朋友便会开始真正地了解与接受对方的饮食,这个时候就不再是出于友情或者礼貌了,最直观的表现便是在室友不在家里的日子里,想吃对方的菜了,就会按着对方的方子老老实实地烹饪一道自己享用。
并且还会认真地和自己的同胞解释:
“汤圆就是这个口感,你多试几次,等你适应了,你就会发现他们说的软糯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滋味,皮子硬了才不好吃呢。”
“梨子这样煮过烤成派之后,味道非常不错,你第一次可能无法接受,但是相信我,三四次之后你就会喜欢它的。”
说着番话的时候,心里多少有些窃喜,那是克服了口感壁垒之后,得到了美食新世界大门钥匙的快乐。
能给自己带来愉悦体验的甜点忽然涨了足足有一个国家的菜系那么多,甚至不止一个国家,这如何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呢?了解了异国的菜,哪怕不精通对方的语言,也能贴近那个国家的灵魂,去细嗅藏在食谱里的风土人情。
只冲着这两点,就足够让人鼓起勇气去挑战不同菜系的口感,欢欣鼓舞地去进行大冒险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