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无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210、亩产,五零重生日常,海棠无眠,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统购统销政策前年就已经由中财委负责领导提出来了,但是当时领导们还是心存疑虑,担心对百姓生活造成太大影响,所以暂且还压着不曾通过。
去年的时候粮食大丰收,粮食产量达到了3278亿斤,也让政府有了一点乐观的想法,希望这种增产继续下去,这样就不必对粮食进行计划管理。
但是谁也没想到的是,紧接着1953年就出现了粮食大紧张的情况。
东北水灾粮食减产,原来计划产量是440亿斤,结果实际产量只有370亿斤。计划收购100亿斤,实际上只收购了76亿斤。东北往中央上调的粮食应为42亿斤,这时只能上调26亿斤,出现了16亿斤的巨大缺口。
中央掌握的粮食总共才96亿斤,一下子就少了六分之一。
再说了,虽然去年粮食大丰收,但是粮食是农民自己的,如何处置是农民的自由。受够了饥寒苦楚的农民大部分人都有储存物资以备不时之需的习惯,他们并不把多余的粮食拿去出售,而是自己储藏起来;还有一小部分农民改善生活,把增产的粮食自己消费掉了;当然,还有一部分就是卖给这些高价收购的粮商,或者等着粮价最高点的时候出手。
据当时统计,1949年农村人均年消费粮食370斤,1952年则增加到了444斤。一个人多消费了七十多斤,全国农村五亿人口,总共就是三百五十多亿斤粮食。这个数字实在惊人。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国内一些地区或单位还有粮食出口的政治任务。
因为被西方列强封锁禁运,新中国就格外需要苏联、东欧等友好国家的贸易援助。而中国经济状况困难,能够支付的报酬主要就是粮食。这大概也要三十亿斤。
用粮食、大豆和这些友好国家交易机器设备和战略物资比如橡胶等,这是国家安全所需,不能削减。
现在的粮食市场是自由市场,私营粮商所收购的粮食占到了整个自由市场粮食总额的三分之一。
如果觉得粮商抬价至少造福了农民,那也是想得太简单了。
在有国营粮店竞争的地方,私营粮商会抬价,可是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方,无人竞争的时候,私营粮商也会狠狠杀价,农民也不得不忍气吞声。
甚至有时候一些家庭情况不佳的农民家庭为了度过难关,还会在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把田中的青苗以极低的价格卖给私营粮商。
说穿了,私营粮商要的是利润,只要有利可图,只要利润够大,他们什么都敢做。
就像今年这种情况,粮商下到地头高价收购粮食,国家完不成粮食收购计划,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城镇地区吃供应量的人们买不到平价粮食,很多地区都会出现动乱。
在这种情况下,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是一种必然。
想起今年的粮荒,姚软枝就特别希望实验一号能够早点推广开来。
在农场上下以及相关人士的热切关注之下,实验一号成熟收割的时间终于到了。
《铁原日报》的记者早就等在农场,想要亲自见证这种新麦种的成绩。
当两个记者看见从远方开过来的红色巨大机械的时候,不由激动地举起胸前的照相机咔嚓咔嚓连拍了好几张照片。
“这就是康拜因收割机了吧?”以前他们也在报纸杂志上看到过照片,但是亲眼看见实物还是第一次。
苏云在边上点头:“对,上级给我们农场调拨了两台。”
边上围观的农场职工也很多,毕竟大家对实验一号具体的产量都十分关切,同时也对这种神奇的收割机很好奇。
驾驶收割机的是齐朗,这位农场拖拉机站的站长,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这收割机块头大、结构复杂,让刚刚学会拖拉机没多久的新人来开,齐朗也不放心,就亲自上阵了。
用来采样统计的麦田已经事先划好了,姚软枝做了个手势,刚刚停在地头的齐朗就发动了收割机,向着一片金黄的麦田驶去。
当大家看见这个庞然大物一下子就把好几米宽的麦子割断吸入车内,在灰尘中将整齐的秸秆从车尾排出的时候,一个个都惊叹不已。
“麦秸秆出来了,麦子呢?”
“麦子已经完成脱粒,装在储藏仓里面了。”齐朗带出来的一个徒弟骄傲地解释。
“那这比拖拉机还厉害呀!”
原以为拖拉机那么大力气,能拉东西能耕田就已经很厉害了,可是收割机竟然能够一下次完成收割、脱粒、整理秸秆这所有的工作,这可省了多少人工啊。
在大家的注视下,收割机一个来回,只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就把划定的麦田收割完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