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章 再回相州,风雨大宋,安化军,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出了皇城,杜中宵看着天上的阳,长出了一口气。
不在学士院试诗赋,而到中书试策论,结果就已经定了。馆阁试有三种,最常见的是在学士院,由翰林学士主持。其次是在中书,一般是为宰执看重的人,还有一种在舍人院。后两种都由宰相指定主持人选。如真宗朝时寇准看重王曾,便命在中书考试,其后即行重用。当然,还有免试的历害人物。如现在的三司使张方平,是皇帝直接指定学士院考试,不等学士院准备好,又直接下旨“安用试!”
两道题一论是秦始皇修秦直道,明显宋庠对的河东路大修道路。一策是救灾,朝廷荒政和发动民间富户赈济的关系,针对的是解宾王。这种策论,只要不出现重大的路线错误,都能过关。
此时馆阁试的分等,是景祐年间盛度所定。除最末一等不及格外,其余四等都算过关,依成绩不同授于不同的馆职。最关键的是过关取得资格,馆职高低并不那么重要,不像职事官那么重资序。
写完之后,宋庠对杜中宵颇赞赏,说了四个字“文理俱通。”这四个字可以认为杜中宵的文章过得去,也可以认为是五等中的第二等,仅次于第一等的“文理俱高”。
此时解宾王还没有出来,杜中宵与他不熟,没有必要等他。看看太阳,时候还早,便回了客栈。
三日之后,馆阁试的成绩下来,杜中宵为“文理俱通”第二等,授集贤校理。过了馆阁试,惯例应当迁官,一般二阶以上不等,多的有迁六七阶的。不过此时冬天,离着冬至不远,冬至郊礼,群臣推恩迁官,为免麻烦,杜中宵和解宾王保持原官不变,到郊礼时一起升迁。
此次的成绩远出杜中宵之外,集贤校理进一步就是直馆阁,馆职中算高的。有这个结果,主要是宋庠因甲骨酬功。他是文字方面的专家,比别人更清楚杜中宵献上来的这些龟甲兽骨的价值。再一个用策论老试,避过了杜中宵诗赋的短处。他在地方多做实务,文理清晰,说的内容也切中时弊。
带了馆职,杜中宵便就取得了参加大朝会的资格。接下来的日子,除了上朝,平时跟馆阁说得来的官员吃酒闲逛,研读书籍,日子倒也过得逍遥。
因为临近年关,家人没有到京城来。杜中宵想着,借年假的时候,自己回许州一趟,把韩幼娘和儿子接来京城,一家团聚,过上几年舒心的小日子。因为有产业,父母还要留在老家照顾,只能不时到京城访亲,而不能长驻。
看看就到了十月下旬,依宋庠的提议,命杜中宵前去相州,再去搜罗些带字的甲骨来。这是闲散差事,没有硬性规定,只让他年前返回。
辞别了京城韩绛等一众熟悉的同僚,杜中宵再次经白马浮桥,过了黄河,到了相州。
带上馆职,哪怕官职没变,杜中宵也今非昔比。一入境,知州杨孜便派了一个巡检迎接,一路护送进相州城里。此时杨孜是礼部员外郎,官职比杜中宵高一阶,馆职秘职校理,又比杜中宵低了一阶。等到郊礼结束,几乎肯定杜中宵的官职不会低于杨孜,态度自然就大不相同了。
官员的官、职、差遣三个系统中,自然是以差遣为重。官低而权重的官员到处可见,职责所在,官职再高也得向上级低头。但此时杜中宵是在馆阁,清要职事,又不同了,知州并不算什么。
晚上杨孜在后衙设宴,为杜中宵接风。
酒过三巡,杨孜道“学士处处留心,着实非在下可比。我在相州为官近一年,只知催收钱粮,忙得焦头烂额,却不知地下还埋着宝贝。学士偶然路过,便就发现玄机。”
话语间,颇有些沮丧。发现甲骨这种事,又不费什么事,又是文化盛事,极易得到朝廷奖赏,怎么就被路过的杜中宵把这功劳摘了去。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催交赋税,也不过完成任务不受罚而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