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5章 游街,风雨大宋,安化军,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宋朝县的规模,是依人户而定,户数多的便是大县,户数少的是小县,不看面积。因为县的架构和官员数量,是按县的等级派的,而财政收入又跟户数有关。所以人口稠密的地方,县治就密,人口稀少的地方,县治就少。枣阳面积很大,为中下县,人户刚刚过千。这样一个县里,有两百多庄客的地主,毫无疑问是一方豪强,知县都轻易不敢得罪。
杜中宵的记忆里,二百多户的村子,又是在平原地区,不过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村庄,哪怕就是村民争斗,这种村子也是小角色,怎么会在乎这种小地主。
这一带都是小土丘,并不太高,几十步就可以上去,连绵不绝。土丘上面植被茂密,下面多河汊沼泽,芦苇丛生。要在这里开田,一是排水,二是在土丘上建设梯田。
一路北行,地势渐渐高了起来,出现岗地,湖泊沼泽渐渐减少。
黄田正上前道“运判,前面再行数里,就是史家庄。他那里都是岗地,好地无数,庄里养着二百余庄客,一年收粮万石。”
杜中宵看看天色,道“既然到了,我们便到他庄子里坐一坐,讨碗水喝。”
黄田正看马后拴着的史大郎,有些为难地道“史员外是善心员外,到他庄里用些酒饭不难。只是史大郎拿在这里,到时不好说话。”
杜中宵回头看着史大庆,沉默了一会,道“那便不去史家庄了!我们向东北行,到去唐州路上的马铺歇一歇,再回县城。”
听了这话,后边的史大庆只叫一声苦。若是去史家庄,必然会放了自己,否则怎么好进庄子?结果那个运判官人又不去了,到官道上的马铺去,看来非要把自己拿到县城不可了。运判到底是个什么官?如此威风,怎么就被自己撞上了呢!如此转一圈,不是带自己游街么。
杜中宵大致了解了地方情况之后,就知道要在这里营田,必然少不了与地方大户的冲突。这里是南阳襄阳盆地的边缘地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水丰沛,特别适合发展农业。地广人稀,可想而知发展落后。中原地区主户客户的比例一般是七比三之数,主七客三,这里主户却只占二两成,八成是客户。乡下百姓大多依赖于几个大地主,只怕会给营田务找许多麻烦。
这个史大庆作死,一露面就说摘他家果子,杜中宵刚好拿他做他榜样。营田务一来,最少是几千户人家,又是军队组织,不怕这些大户豪强反上天去。
东边不远就是桐柏山,山中多金银,常年有民户在山中采金。因为官方并未设场,属于盗采,采金户鱼龙混杂。那些人才是心腹大患,如果跟山外大户勾结,必然会生事端。
向东北而行,要不了一个时辰,便就到了通唐州的官道。到了马铺,喝了茶水,用些干粮,杜中宵带人继续向西,再沿着乡间小路返回。
走在路上,不时看见有当地百姓路过。都是两手空空,行色匆匆,看杜中宵等人的神色怪异。
黄田正对杜中宵道“运判,我们拿了史大郎的消息必然是传出去了。你看这些乡民,不像是赶路的,倒像是专程来打探消息的。想来知道官人身份非比小可,不敢莽撞,只是前来张望。”
杜中宵道“由他们去了。人已经拿了,两三天内必然人人人皆知。营田务要来,现在给他们立下规矩,总比日后起冲突好。我们少了麻烦,对他们也是好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