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十五节 眼红,临高启明,吹牛者,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为了不挤占紧张的造船厂船台,更重要的是不挤占有限的造船工人。渔业合作社使用的新版渔船并非是某种旧时空型号的仿制品,而是从海军淘汰下来的本时空的双桅船――实际上,海军的直属捕鱼队使用得也是旧式船,但是,渔业合作社和海军捕鱼队全部装备了新型的渔网:漂网、拖网和刺网。</p>
这些渔网一部分是从旧时空带来的,一部分是由轻工业部的纺织厂仿制得,但是在仿制过程中材料始终无法过关。不管是亚麻、黄麻还是大麻,用来制造渔网绳全部存在强度不够还不耐腐蚀的问题。</p>
看似简单的现代渔网,在没有尼龙这一产品的支持下,制造出来的成品不但只能缩小尺寸,而且很不耐用。尽管轻工业部门根据找来得资料,用煤焦油给渔网进行防腐处理,使用改进的绞绳技术和设备,仿制的渔网还是不得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大伙发现这话其实有是根据的,如果天天打鱼的话,纯天然绿色材料制造的渔网很快就会彻底报废。</p>
现代化的大型渔网、渔具还要求很多配套设备。简单的如起网用的绞盘机――尽管绞盘机使用人力也可以,但是旧式船只的布局无法安装这些设备。</p>
渔业合作社虽然得到了新式的渔网,总体性能却是打了折扣的。即使是打了折扣,使用新型网具和捕捞方法之后,比起过去只能捕获浅表海层的鱼群,渔民的可捕捞范围大大增加。在海军捕鱼队的指导下,第一次尝试新型渔法和渔具的合作社渔民立刻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特大丰收。这样的大收获在过去只有“渔汛”的时候才能得到。</p>
渔业合作社的渔民们在尝试到甜头之后,很容易的被蛊惑着前往更广阔的海面去捕鱼了。传统渔民因为导航能力有限,船只偏小,又缺少储存渔获的设备和手段,所以捕鱼很少离开近岸海域,</p>
为了提高渔获量,就必须扩展渔场,仅仅在海南岛周边捕鱼产量始终是有限的。在海军捕鱼队的头目林传清的建议下,渔业合作社组织了捕鱼编队。准备以有组织的编队的方式前往远海捕鱼。第一批列入目标的是北部湾海域和东沙、西沙海域。</p>
天地会派遣独孤求婚到鸿基,准备在当地搞一个渔业站。作为渔业合作社渔民在北部湾捕鱼的休息、修船、避风的港口和渔获加工点。当然,长远来说最合适的地点应该是在海阳――也就是旧时空的海防港。</p>
在鸿基设立渔业站,增加渔获量之外,海军还冀望以鸿基为据点,通过收购当地渔民的渔获,出售补给品、提供修船服务、小额贷款和强制推行捕鱼税软硬两种手段逐步渗透整合北部湾当地的渔民。北部湾原本就有不少中越渔民在当地捕鱼,旧时空的历史上,北部湾的渔民不论中越,一直是华南地区海盗的主要来源之一,当地的海盗还曾经一度在越南的西山政权时代大放异彩,成为西山政权的海上力量。</p>
独孤求婚到了鸿基之后不久,第一批渔业合作社的捕鱼船队来到了鸿基。这是个试验性的小型船队,由14艘渔船组成,最大的不过百吨,最小的只有三十多吨。但是装备精良,组织严密。除了专门的捕鱼船之外,有几艘船专门运载处理渔获的盐和木桶,轻型的船只充当侦察船,在各处进行试验性的捕捞以确定哪里的渔获最为丰富。</p>
捕鱼队由海军的二艘I型三角帆巡逻艇负责护航,确保没有任何人能来打搅合作社的渔民。</p>
合作社的捕鱼队在亚龙湾的试验性捕鱼行动大获成功。实际上只用不到四天就满载而归了。这一成功使得原本还想观察下北部湾捕鱼效果得农业部和天地会立刻发动起来――决定马上在鸿基加大投入,在当地建立渔获加工厂。</p>
鸿基的开发就如同滚雪球一般不可遏制的迅速扩大起来。很快就有十多艘大中型船只在临高-鸿基航线上定期航行了。运走煤炭,运来鸿基建设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在运来一百多劳工之后,贝凯给企划院发电,要求不要再运来纯体力劳工了――鸿基附近的农民不断得前来,许多人还是拖家带口。而在海阳的大昌米行更是源源不断的运来的当地招募的工人。人力来源相当的充裕。贝凯甚至发现,从海阳送来得劳工中除了有北圻当地的农民外,还夹杂着许多广西来得大明百姓――此地其实距离广西不远,边境上的百姓越境到广西讨生活的人不少。</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