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文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十二章 风吹稻花(三),岁月流歌,淮上文歌,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阿公阿婆,快快插禾”。
在皖西乡村,又被叫做“广东好过,广东好过”。
每年春天,每当布谷鸟的叫声遍地响起的时候,农民伯伯浸泡稻种春耕播种的季节就回来了。
而在红石湾这样的产茶山区,如果不是春雨绵绵,也就到了一年一度的采茶时节。
孙师傅的退休,对于王世川来说是个巨大损失。
卫兰又不肯丢下茶园里的牲口重操旧业,帮他进城卖茶。所以茶厂和县城的茶货店,他已经很难两头兼顾了。
只能痛下决心,回到晏冲老家,请了老表家的两位表侄女代为看店。
东家不在店里,为了提高两位新伙计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她俩的薪酬采取卖货提成的方式进行结算。
多买多得、少卖少得、没有营业额就没有报酬。
王世川把联产承包制的那套办法,移植到自己的门店管理上来了。
红石湾瓜片绿茶去年的经营模式,是统一品牌包装,分散采摘、分散炒制、分散销售。
这有点像营销学上所说的oe(代工)模式,就像孙师傅当初预测的那样,使用“红石湾”牌注册商标的大小茶坊,如今都成红石湾茶厂的分车间了。
王世川作为商标品牌的拥有人,虽然可以坐着收钱,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很多熟客反馈过来的意见是,如今市面上的红石湾绿茶,同样的商标、包装、价格,口感和品相都不一样了。
他们感觉受到了欺骗,红石湾茶厂在挂羊头卖狗肉,以次充好坑蒙客户。
虽然只是零星的个案,对于绝大多数外行的茶客来说,也根本就分辨不出其中的区别,但是王世川已经知道其中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
不同的炒茶师傅,手法和火候的掌握总有区别,炒出绿茶的品味自然也就不同。就像一盘红烧肉,不同的大厨会烹饪出不同的味道,二者是一样的道理。
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重视,万一将来在市面上流传开,砸掉的不仅是自家的招牌,整个红石湾茶区都会受到连累。
尤其是三里街的茶货店开张之后,假如一个店里售卖的绿茶,如果泡出来两种味道,那可就闹笑话了。
王世川和田科长商量,他也觉得坐收品牌红利的老路子不能再走下去。绿茶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自家的招牌自己不去维护,最终会使原本的高端绿茶变成大路货。
于是在新的茶季到来之前的半个月里,王世川挨户走访了红石湾、柳冲大队的各家茶户,告知人们从今年开始不再收取商标使用费了。凡是需要红石湾茶厂帮助销售的茶农,从今往后必须要做到统一炒制、统一储存、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这也是红石湾绿茶产业,前些年刚起步时的老路子。
王世川没有收回“红石湾”这个绿茶商标的使用权,他知道这样做除了得罪人之外没有任何意义。但他也有个条件,所有本地茶农今后自产自销各家绿茶的时候,生产厂家不能再印上“红石湾茶厂”了。
老乡们欣然同意,免费共享“红石湾”这个绿茶品牌,每年能省去一笔不小的开销,已经很不错了。至于包装袋上的生产厂家,没有几个买茶人会在意这个信息。柳冲、张冲、谢湾茶厂之类,还不是随便写嘛。
那个时候的王世川,也没有多少商标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更没有垄断本土绿茶市场这样的野心。
他是个知足常乐的人,还是小富即安的农民思维。
这几年来干出的这些个大事,很多时候都是外部环境胁迫的结果。
所以只要自家茶厂生产的绿茶品质能够统一,县城茶货店的绿茶货源能有保证,别家茶厂的质量问题不会算在他的头上,就已足矣。
不过这样一来,王世川和他的茶货店,从此以后只会销售自家茶厂生产的绿茶了。
他的这种思路,其实就是后来所说的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
茶叶合作社(茶园基地)+制茶工厂+茶货店,从原材料的供给端到最终的销售端,完全做到了自给自足。
这样经营的好处很多,保证货源供给、降低原料成本、防止技术泄密、保障产品质量等等。当然对于王世川这位农民商人来说,这些都不是预先谋划出来的,他那时候根本还没有资本运作和产业链的概念
他的行为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红石湾大队开茶厂的多了,收不到茶草无米下锅,才被迫投资茶园,组织茶叶合作社解决茶草不足问题。随着绿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茶叶批发生意的利水越来越薄了,才想起开间茶叶店自家销售。
所有的决策在当时看来都是一种被迫行为,但是偶然中又有必然性。
在被时代推着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之间就把这好事办成了。
四月的红石湾,再次热闹了起来。
一批批采茶工,或者搭乘四轮拖拉机、或者结伴步行,从山外纷至沓来,沿途寻找需要雇工的主家。
红石湾茶厂的采茶工,还是去年的那批人,清明刚过就来王世川家住下了。
他家的伙食好,工钱按日结算,关键是每晚还能看电视。
所以每年这个季节,各地的采茶工都挤破头想来红石湾茶厂揽活。第一年的茶季刚刚结束,就把第二年的工作预定了下来。
合作社那边的各家茶草陆续运来,红石湾茶厂如今已经用机器杀青了。
十几位炒茶师傅抬着烘篓,轮番给杀青过后的毛茶拉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