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节 行为学习理论,医学心理学,周远廉,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所谓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是指作为医学心理学理论构成的心理学理论。医学心理学实际上是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因此,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几乎包括所有的心理学理论。这些理论在医学领域运用过程中不断发展,逐步完善。本章介绍几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
行为(behavior)一般指个体在主观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如表情、动作和语言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无限扩大了行为的概念,他们把人与动物对刺激所做的一切反应都称之为行为,不仅指一切遗传与习得的外显行为,还包括一切遗传与习得的内隐行为。内隐行为指内脏活动和思维活动。可见,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行为实际上泛指个体一切内在与外在的各种运动形式,一切本能活动和社会运动,一切外部活动和心理活动。
学习(learng)是指经验和行为的获得、发展和变化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一种前所未有的关系的过程。
行为学习理论(learngtheoriesofbehavior)一般指刺激—反应理论,是心理学关于行为的性质和行为改变过程的理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等。此理论强调外在的环境和学习过程,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包括正常行为、变态行为及其心身反应模式。根据学习的基本规律,可以解释、预测和控制个体行为的获得、维持或消退。不良行为是由于错误的学习、不适当的条件联系或学习能力缺陷的后果,通过对学习各环节的干预或重新学习,可以矫正不良行为。
一、华生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心理学派别之一,创始人为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113年他发表的一篇题为《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的文章是这一学派诞生的标志。华生反对传统心理学以人的意识作为研究对象,认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主观体验、意识,甚至脑的活动都是不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心理学应对环境操纵与人和动物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研究。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才能根据刺激预测反应,或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行为的目的。华生把行为归纳为刺激反应,提出刺[一龥-[一龥应(s-r)公式,断言一切心理学问题都可以纳入到刺激和反应规范中。在研究方法上,他坚决反对内省法,大力提倡客观法,即条件反射方法。他的行为主义理论,最终促成了许多关于外部奖励和惩罚对人类行为影响的重要发现。
华生认为心理学的目的在于预见并控制人的行为,他利用条件反射方法进行模拟和治疗恐怖性神经症的实验。当幼儿伸手玩弄其喜爱的白鼠时,实验者在他背后猛击铁棍,发出很强的响声,使其受惊吓。数次后,每当白鼠一出现,幼儿就会表现出惊恐、哭泣、吵闹等行为紊乱,甚至泛化到其他白色有毛的动物或玩具上。这一实验有着重要意义,它提示不适当的恐惧反应和逃避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当出现幼儿感到恐惧的动物时,同时给予一个使其高兴、愉快的刺激,可以消除恐怖性神经症。后来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表明,通过条件反射可以使不良的习得行为消退或消除。
华生根据他对婴儿情绪的研究,认为人有惧、怒、爱三种天生的情绪,其他情绪都是习得的。后来,华生对本能和一切遗传的心理特征都持否定态度,认为人的行为和动物一样,决定性因素是环境。他是一个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和教育万能论者。
30年代后,以斯金纳(bfsk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修正了华生的观点,被称之为“新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者都保持着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再忌避传统的心理学名词,更多地注意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心理作用,将“s-r”公式修正为“s-o-r”公式。
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cssiditiongtheory)是巴甫洛夫(ivanpavlov)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巴甫洛夫观察到动物不仅在进食时分泌唾液,而且在看到食物的外形,闻到食物的气味,甚至听到喂食者的脚步声时也会分泌唾液。这种“心理分泌”现象引起了巴甫洛夫的重视,他创造了在严格实验条件下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的方法。实验中,狗在得到食物(肉)后就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即无条件反射。它是一种本能行为,不是后天习得的,如果不给食物只给灯光或声音,狗是不会分泌唾液的。食物被称之为无条件刺激,分泌唾液称为无条件反应,灯光或声音称无关刺激或中性刺激。如在实验中在给食物的同时又给予灯光或声音刺激,经过一定次数的反复以后,狗在见到灯光或听到声音时也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时的无关刺激就称为条件刺激,由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条件反射。实验表明,条件反射不是天生的一种反应,而是后天习得的行为。条件反射是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与环境平衡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巴甫洛夫发现,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协调平衡的关系失调,其活动机能就会陷于混乱,包括兴奋过程过度紧张、抑制过程过度紧张和灵活性的过度紧张。这时动物的行为变得烦躁不安、狂咬、乱叫、冲动和具有攻击性,以及其他一些类似于人类焦虑状态的反应,原先形成的条件反射便告消失。巴甫洛夫把这些异常行为反应称之为“实验性神经症”。
巴甫洛夫把条件反射又称暂时联系,把无条件刺激的作用称为强化(rert),它指的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如果条件刺激出现以后,不再呈现无条件刺激,经多次重复,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消退(ext)。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想把某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条件反射)消除,就要找出这种不良习惯的强化物,把强化因素(无条件刺激)消除了,不良行为习惯自然消失。此外,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后,若给予类似条件刺激的刺激,也会产生条件反射,这就是刺激的泛化。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所讨论的一般概念为理解隐匿在一些行为治疗技术背后的思想打下了基础。
三、操作条件反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