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见春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85章:不享受的贪官,大明皇长孙,执笔见春秋,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靳世规赶忙跟上。</p>
承宣布政使司衙门可不小。</p>
几乎本身就是个园林的感觉。</p>
不仅是作为办公用,平时左右布使也都是在衙内住着。</p>
这也是大明对于官员的规定,但凡有提供衙内住宿,非出差,述职等其他原因,官员都必须住在衙内里,以便处理政务和传唤。</p>
大部分衙门办公地方都是厅堂为主,但是像布政使司,厅堂基本上就是摆设,官员都是到上司的书房聆听教诲。</p>
靳世规来得多,也算比较熟悉。</p>
绕过几条幽静的小路,便就到了关祥海书房门前。</p>
这里头可有不少讲究,因为衙内住着两位大人,若是走错了路,那可就是到了另一边布政使的住所了。</p>
进了门,靳世规把门带上后,这才躬身作揖:“关大人。”</p>
关祥海已经年仅六十,能够坐到这个位置上,自然也算半个开国功臣。</p>
这也是得益于胡惟庸案,大量官员牵连下台,关祥海才有了上位的机会。</p>
“消息挺灵通的,你若不过来,我也要唤你过来了,别整那些虚的,坐吧。”这大中午的,属于歇息时间,关祥海自然已经知道靳世规来的目的。</p>
这样说话,也给人一种万事尽在掌控中的感觉。</p>
“大人,我已经安排人员连夜赶往新安县,先把事情都停了,免得是生出意外,毕竟这可是太孙。”靳世规首先汇报道。</p>
关祥海放下手中的书卷点头道:“这事办得对,太孙十年在外,对于一些蝇营狗苟之事深谙其道,你那点上不得台面的事情若是被太孙撞见,大概是要被挖出来的。”</p>
“莫以为下边有人顶着,火就不会烧到你身上来,这可不是监察司那些人,会管什么分寸,太孙办事向来是一查到底干净利落。”</p>
“我已经是收到了消息,和你想的没错,太孙的行程约莫就是奔着香港岛去的。”</p>
“最近皇家商会的大管事张伯,正在联系各方家族筹办大明远洋贸易商会之事,从海路上看,香港岛无疑会得到太孙重视。”</p>
“按理说这香港岛目前的发展,应当早就可以建立县衙,也就因为你那些破事,所以我这边也睁只眼闭只眼的拖着,现在太孙来了,是拖不下去,我已经安排人员在准备了,也已经上奏到吏部。”</p>
“不要想着风声过去,这过不去了,通知你的人全部收手,香港牙行的事情,也需要人来盯着。”</p>
靳世规听完,暗骂一声老狐狸。</p>
这上缴的钱财,至少是过半进了老家伙的口袋里,现在话里话外全部推脱干净,完全归到了自己头上。</p>
真要是出了事,也就是个失察之罪,连官位都不会有太大影响。</p>
而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就不知道能不能保住了。</p>
虽说是这样,但靳世规却没有半点法子。</p>
这老狐狸谨慎得很。</p>
即便是在大明先前彻查贪污的时候,也没下水过,关键就是没人有他贪污的证据。</p>
这些奉上的钱财,可不是老狐狸收着。</p>
而是按照老狐狸某个亲属侄子的指示,去不同的商会购买古董,字画。</p>
这些个古董,字画,当然都是假的,大家心里门清,却也当作真的来买。</p>
所谓的商会不过是掩人耳目,钱财会几次流转慢慢洗白。</p>
最后这钱还不会到老狐狸这头,连直系亲戚都不拿,而是到某个宗族成员那边。</p>
靳世规甚至能猜到,在自己过来前,老狐狸肯定已经传话,把线路都给断掉,即便是彻查都查不到他的头上。</p>
在这书房里,甚至都没几个值钱的摆件,还能看到关祥海的内衬都有数个补丁。</p>
好一个清正廉明,难怪能这么多年屹立不倒,还曾经得过陛下的赏赐。</p>
就现在来说,哪怕把关祥海给抄家了,所有东西加起来都不见得能值一千贯宝钞。</p>
靳世规有时候想不通。</p>
也不享乐,那还贪什么钱财。</p>
饭菜时常都是昨日剩下的,衣裳也以麻衣为主,不见绫罗绸缎,这生活哪有乐趣可言。</p>
没待多久,靳世规就出来了。</p>
老狐狸没有明说,但靳世规已经清楚,事情比自己想象的要异以要严重多了。</p>
盼着太孙没撞见的可能性不大,目前要紧的是怎么安排后路,断尾求生。</p>
......</p>
“大兄,这里好热闹啊,竟然给我一种人在京师的感觉。”</p>
朱允熥看着密密麻麻的人群,不由是感叹着说道。</p>
他们现在于广州府城之中,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有着大量的外国面孔,真就如同京师一般。</p>
其繁荣程度,已经是堪比外城外的京师了。</p>
南洋的贸易航行,最近的就属广东了,对于外来的海商来说,无疑是第一站所在。</p>
自从解除海禁之后,广州府的变化可谓是一日一个样子,大量的海外商人不断涌入,流动人口甚至达到本地人口将近五分之一。</p>
去往京师的船只,都要先行在这里停靠补充,各港口码头基本都是彻夜不歇。</p>
人口的大量涌入自然就衍生出了很多工作机会。</p>
而赚洋夷的钱,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非常快捷且舒心的。</p>
大明的强盛让四方洋夷来后都会多少带着敬畏之心,基本上绝大多数的洋夷在这里采买或者消费的时候,都不会讲价,标多少就给多少,很是老实。</p>
朱英走在路上都能看到。</p>
像是其他地方几文钱的烧饼,在这里都是十文的价钱。</p>
方才随便找个酒楼吃饭,就用了差不多三十贯宝钞。</p>
这是因为还带着二十来个护卫。</p>
朱英看到跟自己差不多菜式的一桌洋夷,结账用了七贯钞,自己那一桌才五贯。</p>
这是疯狂逮着外地洋夷薅啊,完全的区别待遇,也不怕薅秃噜皮了。</p>
虽说这样的感觉很爽,但朱英知道并不长久,很容易会败坏大明的名声。</p>
很明显洋夷们都知道自己被坑了,只是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p>
朱英暗暗摇头。</p>
相对公平的交易环境才是持久之道,本身来说大明的商品就有极大优势,地产丰富,自给自足的大明,有着极高的贸易顺差,完全不必如此去做。</p>
多是些小民贪利罢了。</p>
在当今这个世道,对于大明的印象,完全就是这些海外商人来进行传播。</p>
明面上这些海外商人没有办法,背后肯定会说一些不好的话。</p>
什么大明强势,欺压小国之民等等。</p>
若是不管不顾,负面影响将会不断加大,尤其是区别对待很不利于大明吸收海外人才。</p>
‘看来是时候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司了,宰洋夷宰习惯了,怕是自己人都不放过。’</p>
‘这些摊贩现在都对国人没好脸色,反而是见到洋夷笑眯眯极为热情。’</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