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内应又见内应
汉风雄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一十九章 内应又见内应,明末:我是神豪我怕谁,汉风雄烈,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吕阳,骑兵营第一连警卫班班长,于徐州之战中表现英勇,三次斩获清军探马。大反击时,带领所部奋勇当先,斩获清军巴牙喇甲喇额真一人,巴牙喇额真两人,以下首级十九。当为全军表率,特授予吕阳个人二等功,授三等英勇勋章,授予骑兵营第一连警卫班全体官兵集体二等功。”
郁洲山岛东港区,校场上红海似的大群秦朗军将士汇聚这里,校场前段的将台上,一批穿着正装,意气风发的受奖官兵,昂首挺胸的站在将台上。
没人会不好意思,因为这是他们最为荣耀的时刻。
立功受奖!
这四个字在郁洲山岛上一开始还是很正常的字面意思,跟大明没什么区别。
立下大功升官发财。
但现在么,这四个字的表达意思与先前就有些不同了,尤其是‘奖’这个字。
秦朗军作战次数先不说是不是很有限,单是他们的作战方式就决定了个人勇武在战场上的表现空间是很有限的。
所以作战将士更容易获得集体功,而这集体功虽然不如个人功和勋章,但也是很不错的。
不管是涨月俸还是升职升官,都有增益。
而且这集体功勋还不一定非要在战场上豁出命去拼,平常在郁洲山岛上,就有不少机会去立。
虽然那都是些最常见的三等功,但积少成多啊。
当两个人的军事水平、文化水平和个人声望都相差仿佛的时候,那怎么从这两个人中选拔出一个更优秀者,那就看立功的多寡了。
就连每个月的作训标兵和连队标兵都能获得个人三等功和集体三等功,你就可以理解立功受奖这四个字为什么在岛上发生变化了。
真正的立功受奖太遥远了,还是眼下的立功受奖现实一些,而且秦朗军中还有勋章这种东西。
用勋章来激励将士,也包括岛上的文政人员,这是很惠而不费的手段。
何况秦朗这儿还给各级勋章标注了社会意义,获得勋章者,社会地位等同对应级别的文武官员。
比如吕阳得的这个三等英勇勋章,从字面上,他的社会地位就一下子被抬高到了三等管事这一级别。
而如果把郁洲山岛作为一个小王国来看,三等管事至少也是三四品官了。
当然,吕阳的相应待遇虽然也会被提高,但不可能从一个小班长一下子就提到了三等管事,可即便如此,他也收益极丰。
如果骑兵队伍有扩大,他就是第一批被升职的军官,而日后便是从军中退伍了,在地方上也可以享有一些优先权利,就连退休金都比同级别而无勋章之军官要高,所以勋章这东西代表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种光头荣誉,是纯粹的‘幼儿园小红花’一样的忽悠,所以才对官兵有着非一般的吸引力。
秦朗亲手将一枚铜质的三等英勇勋章挂在他胸前,吕阳表情很严肃,可自从他闪烁的眼神里你就能看到这一刻他激动的心情。
接着秦朗拿起下一枚勋章,李猛大声宣道“雷英,第三炮兵营二连一队一班班长,在与敌炮战中表现出色,两次击中清军炮位,难能可贵,特授予雷英三等英勇勋章,第三炮兵营二连一队一班集体二等功。”
秦朗又给雷英别上勋章,并勉励了几句。
雷英一样是十分感激。
“警卫营一连,大反击中表现出色,……”
“一营一连,反击战中冲锋在前,……”
反正啊这立功受奖的单人和集体,几乎大功都是在那晚的反击战中获得的,唯独炮营的雷英是凭着过硬的真本领。
秦朗给所有人授勋完毕,下面观礼的官兵纷纷鼓起掌来。尤其是那些新兵,台上之人的光荣看的他们是羡慕不一,但也只有干看着,然后不停的给自己打气。
之前的徐州大捷他们是没能赶上,可这次大军要北上齐鲁了,他们这些新人也有幸加入其中,这可不就有了立功的机会了吗?
鞑子现在于登莱的攻势非常凌厉,虽然大军始终拔不下潍县,却分出了一支兵马往南杀奔了胶州,后者守将是登州镇参将邱永康。
手中只有千把人,根本不敢固守胶州城池,领着一大帮人逃去了浮山城。
清军对浮山防线发起了多次试探性进攻,没能伤到浮山分毫。
近期里清军已经又有分兵北上,转攻登州的架势了。
金陵对于登莱的局势没有任何的指示,原因也不难猜测。
潍县这个关节清军打不开,他们就在登莱之地很难长久的带下去。
尤其是胶州虽被他们拿下了,可浮山却牢不可破,清军再分兵杀奔登州,场面上看是席卷胶东无敌手,可实际上他们在胶东却根本就站不住脚。
任凭他们打破高密,打破胶州,或许还能打破其他多个城池,但这都是无根之萍。
而且他们打破的地方越多,需要防守的地方就越多,自身的机动兵力也就越少,万一秦朗军大肆的浮海北上,清军岂不是自寻死路?
金陵或许料定了清军在登莱会无功而返,所以他们并不焦急。而至于在这个过程中死难的黎民百姓,呵呵,那些人可不会顾忌。
何况真个大明如此之百姓都死了多少啦?原本可能还有点怜悯之心,现在也早丢的干净。
除了军伍还有文政方面的授勋,但那就不是今天了。
秦朗可不会只顾军兵,内政后勤方面的贡献一点不比前线厮杀的将士来的弱,所以以“忠勤”为之冠名。
但要授予的人这里就不提了。
站在将台上,秦朗最后对着眼前的五千余军兵发表了一通激励人心的讲话。
他们就是此次浮海北上的秦朗军。
甭管金陵是什么态度,反正秦朗是不会放了登莱的。
大军回师之后,去往登莱的援军很快就被提上了议程,眼前的这五千余人都还只是先头。
虽然里头很多人都是新丁,但秦朗相信他们的作战意志和战斗力。
先是津门之战,然后滋阳,再是徐州大捷,说真的,岛上的兵丁对清军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心理优势了。
当然,这一点离不开纪弘阳为首的一般人的引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