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香如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587.第1587章 11586 后生化末日时代,大反派也有春天2,熏香如风,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1587章 1.1586 后生化末日时代</p>
跨动植物的物种现象在自然界中确实存在,并且涉及多个层面,包括动植物的协同进化、基因水平转移以及杂交等,不同类型。</p>
动植物的协同进化:动植物的协同进化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在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例如,互利共生关系,其中两个物种相互受益,如植物与菌根、小丑鱼与海葵等。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生物之间,还体现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p>
基因水平转移:基因水平转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直接交换遗传物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微生物界尤为常见,其中一部分基因从一种微生物转移到另一种微生物中,使其获得新的功能以适应环境。例如,人类基因组中发现的145个外来基因,其中约8%来自于病毒,约2%来自于古人类,还有一些来自于细菌、真菌或者动植物等。这种基因转移不仅发生在动物和植物之间,还发生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之间。</p>
杂交:杂交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个体通过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后代的现象。例如,狗、狼和土狼之间的杂交产生了所谓的“混血”族群,这些后代在自然界中生存并繁衍。杂交现象在自然界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在生态系统中受到干扰时,如火灾、洪水或干旱等,不同物种的个体可能会因为生存需要而进行杂交。</p>
综上所述,跨动植物的物种现象涵盖了动植物的协同进化、基因水平转移以及杂交等多个方面,这些现象展示了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复杂性,以及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所采取的多种策略。</p>
调阅到多功能腕表自带的简易版「破碎数据库」的相关条目,再仔细查看无人机群上传的环境资料,女武神“瓦尔基丽”梅根·盖尔已经想到了:“所以,本质上说这也是后生化末日时代的剧情衍生。”</p>
“应该就是这样。”吴尘将无人机扫描的巨大藤蔓的结构数据放大,并从中抓取了一段特殊的DNA。这段在藤蔓体内发现的特殊DNA,正是在人类基因组中发现的来自于病毒的外来基因。</p>
约占人类基因组中145个外来基因的8%的病毒基因,来源于插入式博那病毒(Borna disease vires,简称:BDV)。一种有套膜的非分节段的单分子负链RNA病毒。这种RNA病毒能够在细胞核内复制和转录。经病毒转录的DNA可能会导致诸如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等精神方面的疾病。而在宿主基因中病毒序列的同化性被称为“内生化”过程,该过程发生于病毒DNA结合在一个生殖细胞染色体中,它可遗传给后代。</p>
据说,BDV博那病毒的命名源自德国小镇博那,1885年这个小镇爆发的病毒性传染病(脑膜脑炎)导致大量马匹死亡(感染了该病毒的马匹不是把脑袋撞得粉碎而自尽,就是不吃不喝直到生命结束),随后将这种病毒命名为博那病毒。这种病毒传染范围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和鸟类,由于它仅通过神经细胞进行传染,因此它被科学家们视为是一种奇特的病毒,它将在宿主体大脑中建立持续性感染,病毒将在感染的细胞核内发育。</p>
到目前为止,逆转录酶病毒是唯一一种可在脊椎动物体内复制内生化过程的病毒。而科学家们也已发现,这种名为博那病毒的非逆转录病毒可通过进化重复的在哺乳动物体内形成。</p>
所以可以简单理解,人体8%遗传基因物质源自“类博那病毒”。博那病毒具有严格的“嗜神经性”,在感染细胞内呈低产量非溶细胞性复制。它所引起的博那病(Borna disease,简称:BD)是一种以行为异常、脑实质和脑膜的炎性细胞浸润以及疾病特异性的抗原在边缘系统神经元中积聚为特征的主要由免疫介导的神经综合征。</p>
“据此也有人大胆推论:‘人类起源于病毒引发的基因突变’。”吴尘说出一种特殊的人类起源说。</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