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三十八章 只此青绿,绝美舞蹈,国潮必将崛起!,我怎么成老艺术家了,昙花落,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河南,中原大舞台。
这次的春晚由河南戏剧频道承办,走弘扬华夏传统文化的路线,风格独树一帜。
很多人并不看好这档节目。
毕竟,省里的晚会预算并不是很多,和财大气粗的芒果台完全比不了。
历年省春晚的第一第二,都是芒果和蓝台在扳手腕,&bsp&bsp这两个电视台太有钱了,请来的都是大明星。
虽然没法和他们相比,但是能展示出自己的风采就很好。
赵辰来到导演组后,总导演苏金文立刻接待了他。
苏金文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茂盛的头发呈现出灰白色,让他多了几分艺术的气息。
苏金文很喜欢赵辰的作品,&bsp&bsp所以这次能邀请赵辰过来,他非常的高兴。
“赵大师,&bsp&bsp欢迎。”苏金文客气的打招呼道。
“你好,&bsp&bsp苏导。”赵辰握手回应。
而后,苏金文和赵辰探讨关于这次春晚节目的事情。
这個春晚有很多节目,一部分是豫剧、相声之类,考虑到的是省内的一些老人观众。
还有就是大型古风舞蹈《只此青绿》、《唐宫夜宴》。
这几个舞蹈苏金文下了大功夫,做了非常多的准备。
同时,舞蹈要有一个主题串起来。
舞蹈之间的过场,不是主持人上台说台词,然后请下一个节目登场。
而是选择了讲故事的方式,让节目变得鲜活。
比如《唐宫夜宴》,故事线是博物馆夜幕降临,游客散去,&bsp&bsp唐朝的几个宫女仿佛从睡梦中苏醒,穿越至今,然后在博物馆跳一段舞蹈。
而《只此青绿》的故事线通过七个篇章,&bsp&bsp讲述了以为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bsp&bsp以“展卷人”的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苏金文想让赵辰出演这个穿越到北宋的研究员。
赵辰的戏份并不多,&bsp&bsp只需要穿着古装串场就行,然后舞蹈演员会在每个场景中跳舞。
听到苏金文的想法,赵辰眼神一亮。
“苏导,你的意思是,我扮演一个从现代穿越到宋朝的人,是吗?”赵辰笑着问道,眼神里别有几分异样的目光。
“嗯,这个还要试一下戏看看效果,毕竟是大型舞蹈,要考虑多个方面,我只是有这个想法。”
“舞蹈团是东方集团演艺公司,而且这个舞蹈是联合故宫博物院制定的,涉及到的情况很复杂。”
“舞蹈中展卷人的形象,重点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穿越后的仿徨,和对宋朝文化的震撼。”
“另一个是舞蹈最后,画家王希孟和展卷人隔空对望的场景,要体现出对宋朝文化的留恋。”
苏金文对赵辰说道。
这个节目比赵辰预想的还要震撼。
舞蹈是一群舞女穿着宋朝服饰跳舞,中间需要有一个展卷人串起这个故事。
赵辰的形象很符合苏金文的预想。
“可以,完全没问题。”赵辰笑着回道。
他对这个节目充满期待。
当天晚上正好有舞蹈的彩排,赵辰便去舞台下欣赏这个舞蹈。
他坐在那里,&bsp&bsp看着背景的宋朝建筑风貌,顿时感慨万千。
而后,一群角色少女,挽高髻、着青衣、婀娜多姿的登场。
她们的形象,和宋朝绝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中的舞女形象一模一样。
《千里江山图》是华夏国宝级名画,绘画者是宋朝的天才画家王希孟,这幅图画年间只展览过两次,上一次是年故宫的《千里江山》主题展览。
当时真可以说是万人空巷,故宫的展览馆观众排队排成蜿蜒长龙,无数人来到这边只为看一眼这幅绝世名画。
这幅画非常的厉害,当年溥仪连夜跑路的时候,都把这幅画一直带着,可想而知它的价值。
“千里江山图啊,好久没看到了。”赵辰坐在观众席上,感慨了一声。
旁边的导演苏金文听到他的话,以为是年故宫主题展赵辰去过,所以没有多想什么。
“赵大师,你看过千里江山图的展览吗?”苏金文问道。
“嗯,看过这幅画,王希孟确实是个绘画天才,只不过死的有些可惜。”赵辰摇摇头,感慨道。
王希孟的名字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对他的故事一定很多人听过。
北宋有个皇帝宋徽宗,虽说管理国家能力一般,但是艺术方面的造诣非常高。
他的一幅画作最近更是被人派出六千万的高价买下。
有一年宋徽宗出题,考翰林画院的画师以及天下有名望的画家,题目是“踏花归去马蹄香”
后来选上三幅佳作,最后一幅画作在马蹄上花了两只蝴蝶,香气跃然纸上,受到宋徽宗的赏识。
画出这幅画的人就是十几岁的王希孟。
实际上,王希孟十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召到宫中翰林图画院学习。
宋徽宗认定,王希孟是百年难得一见的艺术绘画天才,更是亲自交他绘画。
再后来,同在翰林图画院的张择端画出绝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名震天下。
王希孟知道后,向宋徽宗提出要游历山水,画一幅山水图来报答宋徽宗的恩情。
宋徽宗看自己的弟子这么有志气,大喜,于是给他准备最丰富的盘缠,最上等的宣纸,最高级的颜料。
半年后,王希孟回到朝廷,为宋徽宗献上了他的作品。
这幅作品,就是被华夏艺术界称为“近千年来青绿山水画第一神品”的《千里江山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