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即正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六章 突围之策,伐清1652,胜者即正义,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我当初就说不要守城,不要守城,如今整个四川都落入了西贼之手,守保宁一座孤城有什么用?”看着灰头土脸撤回来的吴三桂,随军的四川巡抚李国英忍不住大发牢骚道。
其实何止他有气,舍命冲杀出城结果却只能夹着尾巴退回来的吴三桂难道就没有气吗?
定西将军李国翰之前也提议大军撤回汉中,今后再徐徐图之,要不是巡按御史郝浴一再坚持,并扬言要上疏朝廷,弹劾三位入川大臣:“既不能取蜀,复以蜀之寇入秦境!”他们或许早就撤了,如何陷入今日这般进退不得的绝境?
这个时候,便是当初力主守城,喊出“王威名震天下,今退走,威名一旦扫地以尽。今日之计,有进无退”,并促使吴三桂决定拼死一战的吴部将都统杨坤,也都已经垂头不语了!
说白了,今日这场仗,要是打赢了,就会如同历史上那样:吴三桂,李国英,李国翰,郝浴四人,每一个都说自己的功劳最大,是自己在其他人心胆坠地的时候,一而再,再而三坚持要守城的。
可现如今,就连刘文秀大军中最弱的张先壁一部都如此敢战勇战,根本就不可能再有什么打赢的希望了,守这一座孤城又有什么意义呢?
更何况,城内的士兵和官员加起来足足有两三万之众,仓库里的粮食根本撑不了多久了!
“平西王,保宁当真是守不了了吗?”郝浴眉头紧皱,深深叹了口气,却也是不敢再坚持了:“若是真的守不住了,平西王可有突围之策?”
此话一出,在场的李国英,李国翰,以及清廷派遣入川的其他文武高官也都齐齐看向了吴三桂。
在场的人中,若论军事指挥之才,便只有李国翰和吴三桂能够主持大局了。但吴三桂是满清顺治皇帝钦点的平川统帅,所以领兵打仗之事,自然是由他来定夺。
而刚刚撤入城中的时候,吴三桂并没有回府衙,而是立即登上城墙远眺了一番,然后果然发现了城外明军部署的端倪。
“本王刚才已经命斥候出去侦察了,如果城外西贼的部署如本王所料,今天晚上,咱们就趁乱突围!”吴三桂抚了抚颔下的胡子,眯了眯眼睛,随后又说道:“城内还有三四千百姓,若是今晚突围,把他们全部赶出城外,引起混乱,必然能够阻滞一部分西贼的行动。”
吴三桂刚刚登上城头,看着孙可望王旗所在的方向,隐隐便已经猜到了事情的真相——这果然是刘文秀设下的圈套,还好自己跑得快。
若是这样,那就说明了另外一件事:之前刘文秀分兵把守各处,然后重兵攻城,只是为了故意漏出破绽,引诱自己出城进攻,想要借此擒杀自己,逼迫城内大军投降。那现在,这个计划失败之后,刘文秀绝对会立即收拢兵力,然后选择保宁城的一个薄弱处,重点进攻,以免夜长梦多。
所以,最好的突围时机,便是今天晚上,趁着刘文秀大军刚刚开始收拢,各部还立足未稳,营盘混乱的时候。如若不然,那就真的成了瓮中之鳖了!
“今晚就突围?”李国英心中不免担心起来,他虽然是巡抚,可行军打仗的经验也不缺,“时间如此紧迫,如何打探得到确切的军情?又如何做得出稳妥之策?只怕羊入虎口啊!”
“平西王威名震天,万中无一的豪杰,如何做不出稳妥之策?”郝浴当即出言襄助,一副敬仰吴三桂已久的姿态:“你我虽也领兵,但不过是小打小闹,怎敢在王爷面前班门弄斧?”
“我也觉得今晚是最佳时机,若是等到明晚,西贼准备稳妥了,再想突围,就难上加难了!”李国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这其实还真的是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今晚突围,城外明军的部署情况必然不明,毕竟明军也都在拔营之中。可若是等到明晚或者后晚,等情况明了,城外已成铁桶合围之势,再想突围出去,恐怕损失只会更大。
所以,正如吴三桂所想的那样,今晚突围,虽然风险很大,但却能打刘文秀一个措手不及,最后能够成功突围的概率反而更大。
见郝浴和李国翰为了不得罪吴三桂,都选择了支持对方,李国英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点头同意。
而吴三桂似乎对郝浴的突然示好很是欣喜,也当即点了点头,讨好道:“郝大人谬赞了,就是退出四川之后,还得仰仗郝大人为长伯三人作证,不是长伯无能,确实是西贼太过强悍了!长伯生平从未见此恶战,若非侥幸,吾军恐休矣。”
而此时城外的刘文秀大军中军大帐之内,刚刚挑眉一笑,一句顺道路过,人主之气侧漏的“秦国主”孙可望,正携着余威,要亲自论功行赏,论罪处罚一番军中诸将,以立国主之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