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06章梳理,北雄,河边草,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显然皇帝的目光已经从西北转到了高句丽身上。
在这一点上温彦博和封德彝达成了共识,对于他们这样的辅政之臣来说,尤为关键。
之外两人的政见有所不合,封德彝认为只要时机合适,方略得当,对高句丽的战事便可以展开。
如果胜了的话,可以极大的提振大唐的民心士气。
前朝不曾办成的事情,在本朝办下来了,将在最大程度上稳固大唐的统治基础,增强人们对大唐的认同感。
这在大唐建国之初尤为重要,因为天下分崩日久,前隋统有天下也不过数十载,人心离散多年,需要做一些大事来凝聚民心。
不论是突厥,高句丽,还是吐蕃等等,都将是大唐的磨刀石,只有经过反复打磨,才能让大唐光亮起来。
这基本上不是他的想法,而是揣摩君王心意所得。
更为重要的是,他知道皇帝一直在为平定诸侯之后,各部大军的安置等事操心,没有了战事,从隋末战乱中崛起的强军又如何能够妥善安置?
从这个角度出发,他觉得大唐需要一个或者多个对手,看上去有点凶险,可他认为自己明白帝王想的是什么。
浴火重生之路,必然要披荆斩棘,而非是四处结好于人,求个平安。
而温彦博统辖六部,则更为务实,鉴于当前局面,认为应该休养生息,以图将来。
战乱日久,民心思安,只有百姓安定,国库富足,才可以言有其他。
每一场战事,都将造成极大的损耗,不利于安定社稷,而且在民心未稳的今日,一旦遇挫,很可能便会走上前隋的老路,弄的烽火遍地,无法收拾。
汉末以来,诸国争强,这样的例子简直太多了,应该引以为戒。
两位宰相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有自己的道理可讲,看的其实还是帝王的选择,现在看来,皇帝的倾向极为明显,因为封德彝本就是设身处地的在为皇帝着想,当然在政见上更得皇帝心意。
中书的萧时文就不用说了,此人大胆敢言,为政之上的风格便更为强悍,进取之心在三个宰相之中也最为突出,落到实际政务上面,他的倾向性不言自明。
现在萧时文还脱不开身,唐典初订,中书那边需要紧盯不放,督促官员们按照唐典行事,这是一两年,甚至是五六年之内,中书最重要的一项政务。
所以萧禹于军事上表奏不多,可等他缓过神来,那就说不准了,那个大嘴巴,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能掺和,不论封德彝还是温彦博都对他有所提防。
........................
不过说起来,这事在策略之上却属可行,所以封德彝才会如此振奋,设天地为局,大国为棋子,拨弄人心,往来征杀,正是自古以来谋臣名士们的终极目标。
温彦博思量良久,觉着封德彝所言很有道理......
此事秉承的其实还是前隋遗泽,尽量分化突厥,使其无暇他顾。
如果能把突利汗阿史那多闻拉入局中,对大唐而言则极为有利,在会盟之时也能占据主动,何乐而不为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