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正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0586 人言不足畏,汉祚高门,衣冠正伦,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清议不同于清谈,二者在某一个时期是同一概念,但是随着清谈渐渐作为玄学讨论的一个专有名词,便渐渐有别于清议。
所谓的清议,便是针对人物和时政的评论,参与者以世族地主为主体,是这些人参与时事、表达看法的一个重要途径,并不以势位为限,也是世族把持舆论、维护利益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清议之风俗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说是两汉以来察举制的一个基础,乡里讨论、选拔人才,同时监督、臧否在任官员的得失。像是汉末的党人抨击宦官执政,还有许氏兄弟所主持的月旦评,都属于清议的范畴。
入魏之后,州郡各举中正,主持乡论,将人才平定品级,清议便就制度化、规范化,但同时也是严重的腐朽化,彻底沦为世族喉舌,但是其影响力却是有增无减。
南渡以后,因为九品官人法丧失了一个稳定的执行环境,加上南北怨望,诸多矛盾纠缠,加上典章制度的缺失,人心涣散,清议在典选方面的职能有所削弱,但是在意识形态方面还保持着极大的影响力。许多朝野难决之事,往往交付清论,进行更广泛的讨论,以期能达成一个共识。
听到谢尚这么说,沈哲子便感受到王导浓浓的恶意。沈家如今虽然势大,但是在清议舆论方面其实是不占优势的,不要说那些侨门旧姓人家,就连江东本地的顾陆人家,都要远胜沈家这样的新出门户。
沈家如今虽然既有掌兵方伯,又有高居九卿,但却没有一个中正人才,在这方面的缺失,并不是一两代人能够补足的。
清议如今的影响力,较之汉末时虽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同样不容小觑。如果达成什么共识,可以等同做主流舆论对此的看法。
换言之,假使在清议上讨论认为沈哲子才不堪用,应当予以贬斥,那么便意味着主流的舆论和世族整体对他的否定,基本上可以确定政治生涯将黯淡无光,即便家势强撑得用,那也会像陶侃一样,各种场合遭受轻视。
“我是何幸之有,一人之去留,竟要劳动群贤毕集商讨。”
相对于谢尚的忧心忡忡,沈哲子反倒一脸轻松,并不觉得自己将要大败亏输。
清议有其影响力不假,但也没有强大到一言决人生死的地步。人如果不够强大,或要为舆论所打压约束,但如果强大到一定程度,那些话也完全可以视作放屁,不予理会。况且王氏虽然根基深厚,但是清议舆论也非其一家能够掌控,王氏本身手足相残、庭门生隙,在时论中风评本就不高。
用清议舆论打击对手,取的本就是一个长久之功。假使沈哲子被时人非议,一时间诚然是境况堪忧,如果未来不能再有大的功业重新获得认可,那么未来自然是一路走衰,最终泯然于众。
趁着沈园那些年轻人闹出事情来,王导以此来打击沈哲子,不可谓不高妙。因为本身那些年轻人所持住的观点便不能获得时人认可,沈哲子又公然宣扬与他们祸福与共,必然会引起时论的反感。所以在清议舆论中被贬低非难,是必然的事情。
更何况王导虽然没有直接发言反对沈哲子,但封禁沈园本身便是一种表态。加上沈家这个新出门户,在时局中咄咄逼人,自然会引起一些旧姓人家的嫉妒和怨忿。一旦将沈哲子去留与否的问题摆入清议中,结果如何,根本没有悬念。
但沈哲子的优势,是王导抓破头皮都想不到的。北地在年余之后,形势便会产生大变,江东自然不可能长久保持当下的局面。哪怕沈哲子什么都不做,到时候,为了防范侵略性十足的石虎,团结江东各方势力,王导怎么将沈哲子踩下去,就要怎么再将他托起来。
所以,王导这看似凌厉的一击,在占据先觉优势的沈哲子面前,他甚至都懒于回应,根本就是瞎折腾。除非王导能够借此将沈家的方镇力量和乡土力量连根拔起,将吴中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所谓的清议乡论根本没有那么大的能量。
历史上,是因为王舒坐镇会稽,将吴中经营起来,加上郗鉴提供的武力支持,王导才不担心来自北方的威胁,甚至于依靠谎报军情借以从庾亮手中夺回江州。
谢尚自然没有沈哲子那种洞悉后事的眼光和底气,眼见沈哲子神态轻松,对此并不怎么在意,不免认真劝道:“清议薄评,难免会让驸马时誉大损。即便不能长缚,波折也在所难免。驸马之才,本不限于一端,无谓涉此险途。一时之藏锋,实在无损于来日之锐芒!”
王导要借清议来打击沈哲子,而沈哲子也正是准备以此断其臂膀,只是当中的隐情,不便与谢尚详述。不过谢尚所忧虑的问题,沈哲子也不是没有考虑,他自己倒是不担心来日要遭受的打击,但却不得不防备身边人招致牵连和波及。
“眼下事情尚未解决,诸多友人还在受监,我实在不宜此刻抽身离去。”
沈哲子又说道:“不过我却担心此事不能仅止于我,也不想再牵连更多人,再生波折。不知仁祖兄可愿离都赴郡?如果仁祖兄有意,钱塘可行?”
谢尚听到这话,脸色微微一怔,继而便长叹道:“驸马如此高义,让人以何报之啊!若是换个时势,能够前往良治,我是欣然应受。可是现在,虽然德浅言微,我却想留在都内,为驸马奔走分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