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十五章 千疮百孔(二),大明求生记,拉拉袖,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章子俊还发现扬州府的粮仓背后也是朝中有大佬控制,明朝的府一级有常平仓、义仓、广惠仓组成,简单来说常平仓的基本流程是,丰收的时候粮食比较便宜,官府就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大量买入粮食,避免谷贱伤农。
等到粮食歉收的时候,官府再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大量抛售,来抑制粮食价格,和防止饥荒的发生。
义仓是由地方所设立的公共储粮备荒无人的粮仓,因为通常由社中社司管理,因此又被称作“社仓”。
和常平仓不同的是,常平仓通常是运用官府的资金进行粮食和实物的囤积,而义仓是在官府的组织下,按人头和田亩抽取费用,逐渐发展为民间自愿采纳,自愿管理。
广惠仓将每年征收上来的部分税米囤藏在仓库里,以用于平时扶助老幼病残者。
和义仓的不同点,是在于由官府赋税出资建立的,与常平仓不同的是,主要用途是帮助老幼病残者。
这样的制度虽好,可是大明朝只要有官员的地方,就会有贪官污吏,就说这个常平仓的囤粮,每个府按人口,田亩数需囤粮而定,“春夏出粜,秋冬籴还,平价生息,凶岁则按数给散贫户”。规定,常平仓存贮仓谷在万石以外者,准其存七粜三,万石以内者,准其于粜三之外,酌量加增。可是这些贪官污吏就开始动起了歪脑,春夏高出,秋冬低进,这是最低级的套路,更大胆的都是买空卖空,什么屯粮全是账面上的数字,为了应付上差下来查检,就把常平仓弄出一个假像,粮囤子里面塞稻草,只是最上面铺一层粮食,胆子小一点的最外面的粮囤子是粮食,里面的全是空仓,这样就能把原本用做屯粮的银挪作它用,这就是官场上所说的“亏损”,上一任官员亏损多少,下一任官员接着亏,而在账面上看不出来。
每当秋收时节,在收粮时又会有许多套路,老百姓是要向朝廷交赋税的,不过大明朝有两种交赋税的方式。首先第一种就是用实物交税,比如直接上交粮食什么的都可以,但是别看只是实物交税,这里面的道道可就很多了。
地方官员按照规定,百姓上交的粮食是有数量的,在收粮时用官斛来记录粮食的数量,一般一斛的粮食不仅要堆满,而且还要堆出一个尖锥形,粮食往上堆的时候,监管差役时不时的踹上几脚,原本被锥的高高的粮食就掉出来,这些掉出来的粮食老百姓不能捡回去的,这种贪污的手段到底是有多么的可耻。
第二种是以银代物,折算成银子交税粮,碰到地方上的贪官污吏就在碎银子上面做文章,另加收取“火耗银”,也就是碎银熔了之后,就会牵扯到损耗的问题,很不巧这个损耗是有老百姓承担的。
对于这些在成化年间已经属于常态化了,章子俊可不是愣头青,这种事以前读《明史》的时候早就知道,老狐狸都佥事陶鲁也明白,想查一查没胆量,只能假装不知道,可是年轻有为的愣头青御史胡靖却查到了其中的猫腻,扬州城中的常平仓内是空的,根本没有存粮,扬州知府说,前年苏松天灾,把扬州的囤粮运了赈灾去,翻看账目没有这回事,后又说去年开春京城饥荒调粮全运往京城了,那么去年秋收的粮呢?难道一粒米没收?
御史胡靖很兴奋啊,出来快四个月了,总算查到了一个天大的案子,就凭扬州这件事,回京述职时可立一大功,加上在霸州的抗疫,到时升个一官半职铁定了,来问章子俊,伯爷这扬州知府亏空了整个常平仓的粮食该查办上报了。
章子俊正在跟都佥事陶鲁喝酒,一盘花生米、一盘猪儿朵、一盘土豆丝。陶大人,你看这花生米跟土豆全是本伯从京城带来的,一直舍不得吃,这可是好东西啊,还有这酒,是用红薯酿制,酒香浓烈却是采用蒸馏之法。陶鲁本好吃,出来就是打酱油的,可不知道章子俊才是打酱油的,在这个“三人组”里,章子俊贵为伯爵,又不想升官,也不想得罪人,反正在这样的制度下,官员不贪很难养活家人,只不过有人明着贪,有人暗着贪,如果不贪不占的话,那么此人家中肯定是一方土豪,这其中也说不定家中某人借着为官者的名号在上下其手,地方上睁一眼闭一眼罢了。
常平仓无粮,扬州知府可是重罪,规定如州县官亏空仓谷,系侵盗入己者,千石以下,照监守自盗律拟斩,准徒五年;千石以上,拟斩监候秋后处决,不准赦免。反正章子俊不作声,拿眼看着陶鲁,老狐狸假装喝酒,还咂巴着嘴也不表态,这可急坏了胡靖。
现在的胡靖满脑子全是升官的事,此案办实了,那么胡靖算是留京有望了,往后的前途一片光明了,不用苦苦熬资历了。陶鲁打死也不表态,当自己是空气,何苦呢?自己还有几年好活,说不定几年后就去了,早就想好了,这一趟差事办完就乞骸骨了。
章子俊不想查是为了不想翻这个粪坑,看看当今庙堂之上有谁可以说就靠官府发的月银度日,这“纸糊三阁老“,“泥朔六尚书”每一个下面全有孝敬的渠道,只想求个安稳,何苦呢。自己为大明建了炼铁厂造了炮,献出了高产粮只换了个没有铁券的伯爵。想到这里,就跟胡靖说道“把此案放一放,再查实几天上报也不迟。”
陶鲁一听,马上接口说道“附议,下官附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