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奔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九十三章 三大电影节的潜规则,我是演技派,陈奔驰,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如果说前几次受邀去欧洲三大节,贺新是去参赛评奖的话,那么这一次他的角色就是一卖片的工具人。说句不夸张的话,他是目前国内在海外知名度最高的新生代男演员,没有之一。
参加过这么多次的海外电影节,他多少也能get到所谓艺术电影的最高殿堂——欧洲三大电影节的一些潜规则和评奖的套路。
欧洲三大节在世界各地都有选片人,每年经选片人推荐报名参赛的电影就有一千甚至几千部之多。但入围的往往只有十分之一或者几十分之一。
主办方、区区几个人评委会不可能仔仔细细把这些电影统统都看一遍,那么入围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看选片人的能量,或者导演、演员本身的知名度。
只是那些知名度极高的好莱坞的商业片导演、大明星除外。
比如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就从未得到过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的青睐;丹尼尔.戴.刘易斯、哈维尔.巴登和靓汤、小李子之流在欧洲三大节的评委眼中永远是两回事。
所以,所谓欧洲大三节,别看高高在上,其实说穿了就是一个艺术电影圈的熟人社会。
就好比贾科长、王晓帅、楼烨,包括湾湾的侯赔钱、蔡明亮之流,他们的作品,往往拿到一个入围名额是不成问题的。
当然你在进入这个圈子前,首先得证明自己的实力,比如象王晓帅、楼烨都是在先锋的鹿特丹电影节上成名,然后才进入欧洲大三节那些老爷们的视野。
同时运气也是不可少的加成,就象贾科长当年的《小武》就寄了一片录像带给柏林组委会,碰巧被青年论坛单元的主席夫人看到,顺手推荐给了自己的丈夫,当时青年论坛单元的主席格雷格看了之后,顿时有种得遇名士的感觉,于是就让这个汾阳小子登上了国际的大舞台。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那位主席夫人没有发现《小武》的录像带会怎么样?也许在电影圈可能就没有贾科长这号人了。
同时华语电影之所以受到欧洲三大节的青睐,还是因为其有深厚的底蕴。
没错,就是底蕴!
从电影诞生的那天起,一直到二战,世界电影的中心一直在欧洲,同时世界上还有两个占据重要地位的电影中心。一个是北美的好莱坞,一个就是亚洲的上海。
好莱坞应该说是欧洲的电影的一个分支。
而因为文化的差异,华语电影可谓独树一帜。从二三十年代甚至一直到了五十年代,上海的电影风靡包括东南亚在内的整个大中华区。
那个时候压根就没什么香港电影这么一说。
直到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大批的上海电影公司包括电影人搬迁到了香港,才有了后世的东方好莱坞之说。
而好莱坞电影则是因为二战之后,因美国的迅速崛起,才逐渐开始席卷整个世界。
正是因为有这种底蕴,哪怕华语电影在世界舞台上中断了近三十年,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三四代导演,比如谢进、吴天鸣、谢斐等人在国际上依旧享有盛誉,而后才陆续有国师、凯哥、李安、侯赔钱等登上国际舞台。
进入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国内所谓第六代导演也随之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宁皓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也算是庞大的第六代导演群体中的一员,而且前年靠着威尼斯电影节亚太地区选片人,如今已是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的马可.穆勒的推荐,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逆流而上单元的特别注目奖之后,也算正是跨入到了国际舞台这个圈子中。
《绿草地》成片出来以后,于东第一时间看过,用于老板的话来形容就是特别震撼!特别美!
于老板作为九十年代初北电的毕业生,很大程度上深受当时崛起的第六代导演作品的影响,虽说是个生意人,但骨子里还有浓浓的文青情结。
其实别看中戏牛逼哄哄的,但仅仅限于表演的领域。在国内真正掌握电影话语权的,还是北电那帮人,从第四代导演开始,到如今第五代、第六代,包括象三爷、于东这帮子人都是从北电出来的。
贺新因为之前一直在外地拍戏,直到这次回来,才看了一遍《绿草地》的成片。第一印象便是一分钱一分货,无论是从画质、音效、音乐来讲,跟之前的那部经过后加工的《香火》不可同日而语。
当初贺新去片场探班并客串的时候,当时的大草原尽管很美,但他印象更深刻的还是草原上的各种艰苦,比如说蚊子如铺天盖地一般,那可不是夸张的形容,是实实在在真实存在的。
但这次当他在银幕上看到一个个长镜头当中那一望无际,与蓝天相接的大草原时,真的跟于东当初形容的那样,特别震撼!特别美!
如果说《香火》一部具有浓浓的贾科长风格的电影的话,那么这部《绿草地》则展现了更贴近国师、凯哥作品中对于色彩和美丽大自然的展现。
所谓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评奖套路是什么?
艺术电影,无非就是先锋、社会写实,注重导演的创作风格,展现最原始的生命的野性与粗犷,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与崇拜,表达对于自由的爱与鲜活奔放的生命的热烈追求。
政治、宗教、性,包括这几年流行起来的LGBT,都是文艺电影极受欢迎的主题。其中还包括用孩子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