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十七章 战争决心,国策,闪烁,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事实上,大萧条期间,几乎所有国家都在想方设法的扩大出口规模。正是如此,贸易战才贯穿了整个大萧条。当然,贸易战不是乱打一气,不但有针对性,还有选择性。实事求是的讲,大萧条期间的贸易战基本上就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经济战,不管是共和国还是美国,在竖起贸易保护大旗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对贸易对象区别对待,而不是无差别的打击所有国家。
因为有着共同利益,所以阿根廷有幸获得了共和国的“最惠国”待遇。
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是谁都不能否认,大萧条的10年间,阿根廷从共和国得到了难以估量的好处。也许,一些对比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在这10年中,阿根廷经济规模萎缩了11%,仅为全球经济萎缩幅度的17%、甚至只有共和国经济萎缩幅度的36%,如果以全球经济为基数,则相当于增长了125%。按照某阿根廷经济研究机构做出的评估,大萧条期间,与共和国的贸易为阿根廷创造了大约150万个就业岗位(相当于阿根廷总劳动人口的17%,也就是说,每6个阿根廷劳动者中就有1个在生产出口到共和国的产品),每年创造近4000亿比索的税收(约占阿根廷各级政府总税收的7%),年均贸易收入超过13000亿比索(如果以2027年的人口数量计算,相当于每个阿根廷人每年从共和国的庞大市场上获得大约30000比索的收入,约占阿根廷人均收入的20%)。这些数据都能说明,正是全面开放的共和国市场拯救了阿根廷。
当然,没人否认阿根廷也拯救了不少共和国企业,至少大部分共和国的军火企业都与阿根廷有密切往来。
虽然在大萧条期间,阿根廷的经济也在萎缩,但是相对于全球经济却在快速增长,更重要的是,大萧条期间,军火贸易的全球化竞争极为激烈。比如为了争夺沙特阿拉伯空军的100多架先进战斗机的合同,来自美国、欧洲、俄罗斯与共和国的6家战斗机制造商拼得头破血流,就算美国的洛马公司在竞标中获胜,合同价格也被压到了最低限度,几乎没有利润可言。利用国际军火价格大幅度缩水的有利条件,阿根廷加快了国防现代化建设。不得不承认,在军火贸易上,共和国做得比较厚道。虽然阿根廷无法像沙特阿拉伯那样,从美国与欧洲采购先进武器,而俄制武器又无法与阿军的基础设施搭配,所以阿根廷只能从共和国采购先进武器,如果共和国的军火商连成一气,肯定能在价格上做文章,但是在共和国政府的明令限制下,共和国的军火商并没把枪口对外,而是展开“友谊赛”,以价格竞标的方式争夺阿根廷的军火订单,从而使阿根廷获益匪浅。当然,共和国政府这么做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大萧条期间,共和国也在进行军火企业所有制改革,政府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并且对原有的国有企业进行合并重组。以当时的情况,如果共和国以垄断销售的方式占领阿根廷的军火市场,最大受益者不是孤军奋战的中重集团,也不是刚刚兴起的中小民营军火商,而是庞大的国营军火企业。如此一来,对国有军火企业的改革行动必然受阻,也就不大可能在口木战争爆发前扶持起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民营军火企业。
不管怎么说,阿根廷在大萧条的10年间收获了惊人的利益。
有收获,自然得有付出。
换句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虽然按照总体经济理论,国防投资也是投资,而不完全是消费,但是该理论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通过国防投资创造就业岗位,或者将国防科技转到民用领域。别的不说,带来无穷能源的核电站、将人类社会带入电子时代的晶体管、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互联网、让人类突破生理极限的基因工程、开启电力革命的复合蓄电池等等先进技术,几乎无一例外的来自军事科研项目。要满足这个先决条件,就得拥有独立的国防工业体系,而不是通过从外界采购武器装备来进行国防投资。
毫无疑问,阿根廷不具备这个先决条件。
虽然从共和国采购先进武器装备的时候,阿根廷想方设法的建立起了南美洲地区最完善的军工体系,比如在马德普拉塔建立了南半球第一座电动潜艇生产基地(阿根廷因此成为自共和国与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生产电动潜艇能力的国家),在科尔多瓦建立了南美洲地区的第一条先进战斗机组装线(用来组装与改进j-14系列战斗机,阿根廷空军的j-14ea全部在此生产,阿根廷因此成为了南美洲地区第一个拥有四代半战斗机组装线的国家),在雷孔基斯塔建立了电动重型装备厂(主要生产各类电动主战装备,比如电动坦克与战车,后来还担负起了生产电磁炮的重任),但是在阿根廷的军事工业体系中缺乏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独立研发能力,二是核心技术。
说得直接一点,阿根廷的军工厂,实际上就是拿到了生产许可证、专门组装武器装备的生产线而已。
虽然某些设备也能在阿根廷境内生产,比如战舰与战车的装甲、战机的机体等等,但是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比如潜艇用的复合蓄电池与超导电动机、战斗机的发动机与电子设备、战车的主炮与动力系统等等,都是以成品或者套件的方式从共和国进口,不能在阿根廷境内生产。如此一来,阿根廷的军事工业最多只能创造就业岗位,无法将军事技术转化为民用技术。更重要的是,严重的对外依赖性,为阿根廷军队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甚至可以说,成为了阿根廷国家安全基石上的一颗定时炸弹。
从现实的角度讲,阿根廷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越走越高的国防投入。
因为绝大部分武器装备需要从国外引进,而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所以在以10年、甚至20年为单位的国防发展周期中,阿根廷的国防预算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虽然在最初的10年中,阿根廷的经济发展比预期的好得多,能够承受越来越重的国防负担,但是只要阿根廷的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国防建设就将受到影响,依靠进口建立起来的军事力量将不堪一击。阿根廷政府不是没有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前面提到的,在阿根廷境内建立生产线与维修工厂,降低对进口的依赖。问题是,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阿根廷来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两个,一是建立起完善配套的国防工业体系、并且获得核心技术,二是降低国防开支、减轻国防压力。
显然,受现实制约,阿根廷只能选择第二种办法。
到此,出现了一个非常尖锐的矛盾。
阿根廷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收复经济价值巨大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提高国际地位等等。在达到这个目的之前,阿根廷的国防现代化建设都不会获得回报。也就是说,如果在实现目的之前停止国防现代化建设,之前投入的巨额国防经费全都打了水漂。更重要的是,这会使阿根廷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沉重打击。不管选民是否支持削减国防开支,只要阿根廷政府真的这么做了,总能给反对派制造政治动荡的理由,从而使阿根廷政府骑虎难下。
毫无疑问,必须首先达到目的,才能削减国防开支。
这也正是以塞隆为首的阿根廷当局积极推动战争的根本原因。
持续20年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已经让阿根廷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不管结果如何,阿根廷不可能再搞20年的建设。
从现实情况来看,塞隆不能像前面两任总统那样心安理得的吃老本,因为已经没有老本可言了。
大萧条早已结束,全球经济正在回到正轨上,世界局势面临大转折。
事到如今,阿根廷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