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章 潜移默化,国策,闪烁,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2043年1月7日上午,革命卫队的一支警卫部队扣押了哈什,并且宣布服从总统下达的命令。随后忠于内贾德的“光荣的十月七日师”进入革命卫队营地,并且将哈什押往位于纳马克湖东岸的一座秘密军事基地,持续了15日的动荡终于结束了。
毫无疑问,1月7日上午发生的事情,也是一场军事政变。
从某种意义上讲,哈什才是伊朗的国家元首,内贾德只是伊朗的政府首脑,所以哈什才是伊朗军事力量的最高统帅。事实上,按照伊朗的法律,哈什也确实是革命卫队的最高统帅。如此一来,革命卫队不听从总统指挥不算违抗命令,而扣押最高精神领袖,并且将最高精神领袖交给国防军,肯定是军事政变。
不管怎么说,这15天里发生的事情很有戏剧性,也说明了很多问题。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内贾德是这场斗争的胜利者,而且主导了整个行动。事实上,内贾德只是表面上的胜利者,而且并不像外界认为的那样,在15天的动乱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因非常简单,那6颗小口轻手枪弹差点要了内贾德的小命,虽然共和国陆军军医非常厉害,而且使用了很多先进医疗设备与昂贵的药品,让内贾德奇迹般的挺了过来,但是直到2043年底,内贾德的身体都非常虚弱,最多只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做出决策,不可能事无巨细的控制各个环节。也就是说,在这场动荡中,内贾德与哈什的作用差不多,最多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用一些国际观察家的话来说,内贾德在这场暴动中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活了下来。
翻开表象就能发现,这场暴动的本质就是伊朗国内新老两大利益集团的直接斗争。
毫无疑问,在这场斗争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伊朗军队里的年轻军官,也就是所谓的少壮派军人。
伊朗战争之后,伊朗当局一度将国防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上。受共和国军队在第四次印巴战争中精彩表现的影响,伊朗在20年代派遣了一大批军官到共和国学习深造,而这些军官后来几乎都成为了军队中的骨干人才。到中东战争爆发的时候,伊朗军队中大部分上校与少将都有到共和国学习的履历。让伊朗全国上下最感震撼的还是印度战争,前面提到过,印度战争之后,伊朗开始与共和国合作,其中就包括更加深入的军事合作。按照共和国公布的相关数据,到中东战争爆发前,至少有5万伊朗军官以不同的方式得到过共和国军队提供的军事培训,而这些军官占伊朗军队中下级军官的70%左右。也就是说,到中东战争爆发的时候,伊朗军队中的骨干力量都接受过共和国提供的军事培训。对这些伊朗军人来说,让他们感到惊叹的不仅仅有共和国的军事思想,还有共和国的建设成就。特别是那些到共和国本土的军事学院留学生造,并且在共和国生活了较长时间的伊朗军人,共和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几乎成为了他们终生奋斗的目标。
作为军队里的精英,有资格到共和国深造的,大部分都是有思想的军人。
在共和国,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强大的军队、发达的经济、高超的科技,还有高度开放的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积极效应。
可以说,内贾德能够住进总统府,就与少壮派军人的支持有密切关系。
对一支军队来说,军官绝对是灵魂,特别是中下层军官。
当伊朗面对内战威胁的时候,这些到外面见过世面的中下级军官做出了明智选择,并没因为宗教信仰而改变其政治立场,也没有因此而做出有损伊朗国家利益的蠢事,更没有让战火荼害他们的家园与同胞。
正是如此,暴动才没有演变成内战,而且最终以内贾德胜出收场。
毫无疑问,少壮派军人就是伊朗新兴利益集团的代表者,或者说是新兴利益集团的一部分。因为内贾德推行的经济开放政策,伊朗就如同当年的印度一样,诞生了一大批通过对外贸易发家致富,获得了经济地位,并且希望获得政治地位的新生代社会精英,而这些社会精英的对手就是围绕在最高精神领袖身边,依靠宗教传统来谋求利益,并且压榨国民的传统既得利益份子。新兴社会精英要想获得政治地位,就得削弱宗教的影响,并且在伊朗推行真正的民主政治。既得利益份子要想保住社会权势,就得扩大宗教的影响,并且继续施行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可以说,这两大政治集团势同水火,根本不可能在同一片天空下共存,迟早得拼个你死我活。
德黑兰暴动,就是这种拼斗的直接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讲,暴动没有造成毁灭性的社会灾难,与内贾德推行的经济开放政策给伊朗带来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事实上,一直有人认为,这不是一场由宗教势力引发的军事政变,而是内贾德为了铲除异己份子,在经济改革的基础上推行政治改革,将伊朗改造成一个世俗伊斯兰国家策划的阴谋。也就是说,刺客是由内贾德亲手安排的。这里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内贾德受的枪伤确实很严重,也确实差点就要了他的命。当然,也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即刺客本身就想杀死内贾德,因此策划这个阴谋的人把行刺地点安排在了军事医院,并且在行刺前就让人控制了共和国陆军的军医,并且做好了急救准备。
不管怎么说,这场军事政变并没从根本上改变伊朗。
因为哈什在什叶派穆斯林中有非常高的威望,所以将哈什软禁了数个月之后,伊朗当局以最高精神领袖健康不佳为由,把哈什送往共和国上海。也就是说,2043年中期,伊朗当局就流放了最高精神领袖,内贾德成为了伊朗的最高领袖。
从这一安排上也看得出来,暴动很有可能就是内贾德策划的,不然他没有理由放走一心想除掉他的哈什。
其实从15日暴动的过程来看,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行刺之后,首先采取行动的不是忠于哈什的革命卫队,而是忠于内贾德的国防军。如果刺杀行动真是哈什策划的,那么不管有没有达到目的,哈什都应该更加积极主动一些。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几轮军事斗争中,哈什的革命卫队一直很被动,反而是被困在市区内的国防军处处主动,最终在外省军队的帮助下平息了暴动。如果哈什真想推翻内贾德,那么在他策划行刺之后,首先就得控制国防军,而不是让对方操控大局。
正因为哈什是“无辜”的,所以内贾德才不得不让他到国外养老。
问题是,内贾德成为伊朗唯一的领袖之后,并没积极改善伊朗与共和国的关系,反而让两国关系迅速跌落到冰点。
归根结底,内贾德是伊朗的内贾德,而不是共和国的内贾德。
虽然这位锐意改革的伊朗总统从一开始就主张与共和国修好,并且在与共和国合作的时候推动伊朗走向文明世界,但是内贾德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的祖国与他的民族,而不是为了共和国。当伊朗的国家利益与共和国的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内贾德肯定不会做出让步。
这种软硬兼具的政治手腕既让内贾德获得了国民的坚决支持,也让伊朗走上了一条不那么宽敞的小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