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十章 太平洋的枷锁,国策,闪烁,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七十章太平洋的枷锁
攻打关岛,肯定不向占领迪戈加西亚那么简单。
不管怎么说,迪戈加西亚岛只是位于印度洋中部的一座孤岛。虽然在其北面还有查戈斯群岛(从地理分布上讲,迪戈加西亚岛属于查戈斯群岛),但是受面积、地形影响,查戈斯群岛并不适合驻军,甚至不适合人类居住。更重要的是,迪戈加西亚远离美国的核心利益地区,存在的价值并不明显,与之最近的美军基地也在3500千米之外,即吉布提的美国中央战区司令部与陆战队基地(虽然美国在塞舌尔群岛也有驻军,但是并没有军事基地,而是以维和的名义借用了塞舌尔的军营)。由此可见,即便在过去百年间,美国为了控制唯一没有濒临的大洋,遏制对手在印度洋地区扩张行动,费资费力的将迪戈加西亚打造成印度洋地区功能最全面的军事基地,并且驻派重兵,这里也不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军事要塞,更谈不上是攻不破的堡垒。从军事上讲,只要能够将美军舰队赶出印度洋,掌握绝对制海权,占领迪戈加西亚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事实上,马尔代夫海战之后,共和国海军掌握了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也就轻而易举的打下了迪戈加西亚。
与之相比,关岛绝对是军事要塞,甚至算得上是西太平洋上的钢铁堡垒!
从地理位置上讲,关岛属于马里亚纳群岛,并且是群岛最南端的主要岛屿(南面还有科科斯岛等几座面积狭小、没有多少价值的岛屿),北面依次有罗塔岛、阿吉汉岛、提尼安岛、塞班岛、阿纳塔汉岛、阿拉马甘岛、帕甘岛与阿格里汉岛等几座面积较大的岛屿,以及萨甘岛、古关岛、亚松森岛(与南大西洋上属于英国的亚松森岛同名)、毛格群岛等几座面积狭小、没有多少利用价值的岛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马里亚纳群岛由联合国交给美国托管,出于自身利益需求,美国将面积较大、且拥有群岛中最优良的天然深水海湾的关岛独立出来(其余部分被称为北马里亚纳群岛,首府设在塞班岛的塞班),从而使关岛成为一座相对特殊的岛屿。从分布情况来看,马里亚纳群岛就像上帝撒在西太平洋上的一串珍珠、或者说是一条平铺开来的锁链,将西面的琉球群岛、台湾岛与菲律宾群岛挡在了浩瀚的太平洋之外(马里亚纳群岛与菲律宾群岛之间的海域又被称为菲律宾海、以及菲律宾海盆),而在其东面,除了南鸟岛、威克岛等几座孤岛之外,就是数千千米外的夏威夷群岛了。因此也有人将马里亚纳群岛比喻成“西太平洋的枷锁”。可以说,任何西太平洋上的国家,要想成为太平洋的主人,就得冲破这道枷锁。
最先面对这道枷锁的不是共和国,而是100多年前的日本。
历史上,最先发现马里亚纳群岛的是为西班牙效命的、首位完成环球航行的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到1668年,西班牙就在此殖民,并且将其命名为马里亚纳群岛(当时在西班牙摄政的就是奥地利人马里亚纳)。美西战争之后,群岛最南端的关岛随同菲律宾被割让给美国,1年之后,北马里亚纳群岛被出售给德国(这也是关岛与北马里亚纳群岛行政归属区别的由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以协约国成员身份出兵占领了北马里亚纳群岛,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北马里亚纳群岛北美军占领。由此可见,当年日本利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好机会,兵不刃血的控制了前往西太平洋的通道。当然,从地理位置上讲,日本列岛直接面向广袤的太平洋,在其东面并无可以阻挡日本海军的岛屿,所以日本控制马里亚纳群岛的意义在于南下,而不是东进。
显然,共和国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根据美国的相关文献记载,早在21世纪初,即美国总统小布什高举“反恐战争”旗帜的时候,美国当局就制订了一份十分详细全面的全球战略,明确规定了十多处必须控制的战略要地,其中就包括关岛、而且关岛的地位与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亚丁湾与红海之间的海峡)、直布罗陀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等被列为最为重要的“海上咽喉”。
2015年的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随着共和国的崛起变得势不可挡,美国当局调整了全球战略部署,在提高迪戈加西亚的战略地位时,也提高了关岛的战略地位。有理由相信,在这个时候,美国当局就意识到,中日之战在所难免,不管是扶持日本遏制共和国,还是在日本战败之后填补西太平洋战略防线上的漏洞(从地理位置上就可知道,日本列岛在西太平洋战略防线上的重要性不在马里亚纳群岛之下),都得将关岛当成战略基地。次年,中日东海战争爆发。虽然这只是一场规模非常有限的局部战争(甚至有人认为是一场地区冲突),但是中日矛盾已经激化,全面战争只是迟早的事情。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美国当局以协助日本防御为名,开始在关岛大兴土木,并且在北马里亚纳群岛的提尼安岛做文章,做出了将整个马里亚纳群岛纳入西太平洋战略防御圈的决策。
作为战略军事基地,关岛只是军事基地群的核心部分,或者说是统称。
面积接近600平方千米的关岛不但是群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还占了群岛陆地总面积的六成左右(关岛的自然面积只有540平方千米,在过去几十年间,美国当局为了扩大军事基地,在海上填出了大约60平方千米的陆地)。得益于此,以及相对平坦的地形(除了南部的火山山脉之外,北部的石灰岩高地与西部的沿海平原都很平坦),关岛也是群岛中最适合建设军事基地的岛屿。当初,美国在击败西班牙之后,没有拿下整个马里亚纳群岛,单单占领关岛,与关岛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
事实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关岛只是美国在西太平洋上的一颗棋子。
不管怎么说,19世纪末的时候,美国不是超级大国,也没有争当超级大国的野心,从西班牙手里夺取关岛的直接意图是为了在前往菲律宾的跨太平洋航线上获得一座能够让舰队与船只临时停靠的中转站。要知道,19世纪末的时候,战舰用的是燃煤锅炉,续航能力都非常有限,没有几艘舰艇具有上万海里的跨洋航行能力,即便从珍珠港出发,也要航行近万千米才能到达菲律宾,关岛位于夏威夷与菲律宾之间(到珍珠港的航程为7000千米,到马尼拉的航程为4000千米)。由此可见,美国在打败西班牙之后,独独占领关岛,只是为了更加便捷的前往菲律宾。
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岛的军事价值也不是很突出。众所周知,美国大兵还没有登上日本本土,由b-29投下成千上万的燃烧弹与2枚原子弹就让天皇屈服,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方式宣告结束。只不过,在日本天皇下投降诏书之前,美军制订了一份登陆日本本土的作战计划,登陆部队不是从尼米兹主导的太平洋战区出发,而是从麦克阿瑟主导的西南太平洋战区出发,即以琉球群岛中的冲绳岛为跳板,首先登陆日本列岛西南的九州岛或者四国岛,然后再在东京湾登陆。由此可见,即便美军打上日本本土,关岛也不是出发基地。事实上,在此之前的战略轰炸中,美军的b-29轰炸机是从塞班岛与提尼安岛出发,为之护航的p-51战斗机是从硫黄岛出发,关岛上只有一座备用机场,以及供运输船只停靠的码头。让美军选择了面积较小的塞班岛与提尼安岛的原因很简单,这两座岛屿距离日本本土更近,能够缩短轰炸机的往返飞行时间,节约不少燃油。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也就是美苏冷战期间,关岛的军事价值才稍有体现。
事实上,因为在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当局更加重视由日本列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与马来半岛构成的“第一岛链”,而不是由日本列岛、火山列岛、马里亚纳群岛、新几内亚与印度尼西亚构成的“第二岛链”,所以关岛仍然是“战略大后方”,其军事价值甚至比不上泰国。当然,这也与美国的对手,其红色苏联有关。作为一个只在西北太平洋上有出口的超级大国,因为只有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常年不冻港,所以红色海军的太平洋舰队要想进入太平洋,必须从宗谷海峡、津轻海峡与大隅海峡中的一处经过,而这三处海峡中,只有半个宗谷海峡在苏联的控制之下。由此可见,只要美国能够在日本列岛上站稳脚跟,就能把苏联的太平洋舰队变成一支内海舰队,根本没有机会在广袤的太平洋上与敌人决战。
可以说,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共和国崛起,关岛的战略价值才显现了出来。
虽然从地理位置上讲,共和国甚至比不上苏联/俄罗斯,是个纯粹的西太平洋国家,出海口均在西太平洋上,而且均在第一岛链西面。但是共和国有个最大的优势,即不存在港口匮乏的问题,除了渤海北部部分港口在冬季封冻之外,大多港口常年不冻,拥有大连、秦皇岛、威海、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舟山、福州、厦门、基隆、高雄、汕头、香港、广州、湛江、北海、海口、三亚等数十处深水良港,且每座港口都有成为海军基地、舰队母港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只要共和国完成了和平统一大业,美国在美苏冷战期间精心构筑的第一岛链就将变得毫无价值,到时候共和国海军舰队可以以台湾岛为基地,自由进出西太平洋海域。也就是说,原本作为战略后方的第二岛链将变成战略前线。
可以说,就算美国甘心退出西太平洋地区,也不会放弃关岛。
前面已经提到,关岛后面就是广袤的太平洋,再往东就是夏威夷群岛,往南则是通往澳大利亚的密克罗尼西亚。出于保护国家根本利益的现实需要,美国当局都会在第一岛链无法指望的情况下,不惜工本的提高关岛的军事价值。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关岛的军事基础设施建设就开始升温。
按照美国官方档案的相关记录,从2016年到2057年的41年间,美国联邦政府花在关岛军事基地建设上的费用高达4800亿美元。毋庸置疑,这是一笔惊人的投入。要知道,在这41年间,美国联邦政府的所有军事基地建设投入还不到4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当局将一成多的军事基地建设费用用在了一个地方。别忘了,美国是世界上拥有海外军事基地最多的国家,关岛只不过是300多处海外军事基地中的一处而已。即便以重要程度划分,关岛也只是美国当局确定的24处a类军事基地中的一处。从比例上看,美国当局投在关岛的建设费用确实高得吓人。
当然,如此巨大的投入,回报也同样惊人。
别的不说,在众多美军海外军事基地中,关岛的“造陆”量最大。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毕竟关岛不是美国领土,而是联合国委托给美国管理的非主权地区,因此美国不能像在国内那样,征用当地居民的土地。换句话说,如果当地居民不肯把私人土地出售或者出租给美国用来建军事基地,美军就只能用填海的方式造出一块陆地来。可以说,这也是关岛军事基地建设费用惊人的主要原因。别忘了,距离关岛最近的美国领土在7000千米之外,即便是距离最近的、不缺土壤的大型岛屿也在3000千米之外(关岛与菲律宾群岛的直线距离只有3000千米),因此美军要在关岛填海造陆,就得从数千千米外运来土壤,而且所有必须原材料与设备,比如用来加强堤防的钢筋与混凝土、工程用车辆等等都得从几千千米之外运过来,光是运输费用就高得吓人。
按照美国联邦政府提交给国会的预算支出报表,在关岛造出1平方千米土地的价格大约是2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本土的4倍。前面已经提到,在这41年间,美军在关岛填出了近60平方千米的土地,算上通货膨胀等因素,光是这笔化肥就接近2500亿美元,占美国军事基地建设投资的六成。
巨额投资的好处也很明显,除不了需要向当地居民购买土地、以及相关的烦琐法律程序之外,填出来的土地还是美国联邦政府的财产,从法律上讲,美军拥有永久性使用权,不存在续约问题。要知道,海外军事基地的“租期续约”一直是美国联邦政府与美军面临的大难题。根据非官方统计,在21世纪的前50年间,美国联邦政府在海外军事基地续约的司法程序上花掉的费用就高达500亿美元,并且为此雇佣了上万名联邦政府人员,并且对美国的国际声誉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
“随心所欲”带来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让美军可以更加灵活的部署军事设施。
众所周知,《伦敦条约》对各国的核力量进行了严格限制,严厉的附加条款还对核力量的部署做了限制,其中就明确规定,核武器、以及核武器的投送工具只能部署在本土,而不能部署在海外基地。虽然这一限制的初衷是首先销毁战术核武器,防止有核国家在并未威胁到本国生存的局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主要针对拥有众多海外军事基地的超级大国。这也很容易理解,除了共和国与美国之外,《伦敦条约》的其他缔约国的海外军事基地都非常有限,基本上不具备部署核武器的条件,而且其他缔约国也不大可能在局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
《伦敦条约》之后,还有对常规武器做出限制的《斯德哥尔摩协议》,而该协议中也对常规武器的部署与使用做了相关规定,即各缔约国部署在本土以外的常规军事力量,最多为部署在本土的常规军事力量的60%到100%(具体限制还与军兵种有关,比如陆军的上限就为60%,而海军高达100%)。因为共和国与美国都超过了上限(在协议签署之前,共和国部署在境外的地面部队占陆军总兵力的60%、即相当于本土的150%,而美国部署在境外的海军舰队更是占到了总兵力的70%),所以在对“本土”做定义的时候,其他缔约国做出了妥协与让步,即拥有全部管辖权与所有权的土地,都是“本土”。如此一来,美国在关岛填海造出来的陆地,也就成了美国的“本土”(同样的道理,共和国在冲绳岛与尼科巴岛填出来的土地也成了共和国的“本土”)。
由此可见,填海并不是烧钱的蠢办法。
虽然从安全角度考虑,美国没有在关岛部署核武器,就连战术核武器也没有(这一点在战后得到证实,当时美国的战略核武器全都在本土,而部署在北美大陆之外的,只有珍珠港的几件战术核武器),但是作为“本土”,可以不受限制的在关岛部署常规军事力量,从而将关岛打造成美军在西太平洋上最坚固的军事堡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