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一锅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两千三百二十八章 谁家底蕴羡族行(第一更),带着系统来大唐,农家一锅出,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进士科甲第第十六名,蒲州王维。”
李易与张九龄说话的工夫,那边喊到第十六名,王维。
终于到他了,十六名,不错的成绩。
王维面对镜头抱抱拳,算是打过招呼。
“进士科甲第第十八名,襄阳孟浩然。”
隔了一个人,孟浩然出场,他倒是显得很激动,泪水在眼眶打转。
“进士科甲第十九名,荥阳郑秩。”
“进士科甲第第二十名,荥阳郑贾。”
“进士科甲第第二十一名,荥阳郑付芑。”
高力士连喊三个人,一起喊的,没等对方一个个站出来。
别人一听便明白,荥阳郑氏的人。
三个人一同上前,抱拳。
“果然还是有底蕴。”李易丝毫不吃惊,近年科举考试,各大氏族全来,保证能中一堆。
“五姓七族的人啊!”张九龄感慨一句。
“其实七姓十家眼下愿意通婚就通婚呗!不在乎。”
李易想起来禁止通婚四十四个人,他们的子弟都不允许跟其他同样的通婚。
“不通为好。又你庄子的。”张九龄刚开口,那边喊:“进士科甲第第二十九名,李家庄子王世李。”
一个十八九岁的年轻人身穿胸口带灞字的衣服站出爱,满脸笑容:“侥幸侥幸!”
“果然贴经题会淘汰许多人,明年考诗经?要不春秋?”
李易明白情况了,今年只考论语,庄户们背下来,加上背医书,其他的属于发挥题。
这个年轻的人,从衣服上便知,工匠之子,也是工匠。
数学题乃基本功,时务策答的好,故此给高分,排在前面。
“对其他寒窗苦读多年的考生看似不公平。”张九龄摇摇头。
话锋一转:“然!朝廷选才,选可用之材,治理地方,那些书用不上,除非修书。”
“今年夏季,可补一些地方官,偏远处百姓最需要官员带领。”
李易看到大名单,密密麻麻的字,考生加起来超过两千人,有的考明算。
商人的子弟多,甚至还有一群十五六岁的考明算,相对简单。
明经、明书、明法技术含量高,不如去考进士,故此没人报。
时务策的题已经提前给,背个医书、练练算术,论语是问题吗?
其实之前有人报明经,考场上后悔,申请调换,从简单往难的换,开恩给换了。
“想是要秋天,考中亦要学习政务。”
张九龄提醒李易,考完还得学习,学完通过考核,才安排官。
除非那些大族的人,家中有人为官,不学,直接考核。
高力士继续拿喇叭喊,大家也不看榜,指望自己被念到。
考中的表情不一,有的面色平静,好像知道能中;有的嚎啕大哭,考好几年了;有的趾高气扬,年轻,看,我第一次就考了甲第。
当然,有抽过去的,旁边的护士帮忙给弄醒。
也不乏又蹦又跳的,默默擦眼泪的。
“进士科甲第第三百一十一名,李家庄子李赐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