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云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85章心照不宣备战中,从长平之战开始,随云逸,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唯一的问题是,王龁手中的兵力只比赵军多出一万出头,即便再从陈城抽调一万大军,也不够比赵军多出两万多。
想要修书一封便向秦王再要兵马,却也来不及了!即便从蜀中直接发兵,也不可能在廉颇的兵马之前赶到战场。
当然,韩之国的战场赶不上,并不意味着其他的战场也赶不上啊!
比如出河东而攻上党!
如今赵国几乎部的兵力都被牵扯住,或在韩之新郑,或在燕国蓟城,或是在赶路途中,上党郡势必空虚。
若是此时能以一支偏师数万向东而进,即便不能攻破赵军在上党的防线,也足够撼动赵王括的神经了。
上党与韩地,孰轻孰重,相信赵王一定有杆秤。
如此一来,在新郑之战中,秦军甚至只要能够牵制住赵军,就能迫使赵军回援上党了。
若是赵军主力不愿回援,上党的佯攻便可变成真的进攻,赵国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弄得不好,连芝麻都捡不到。
想及此处,王龁也不再犹豫,当即修书一封,向秦王详细阐述了自己准备与赵军在新郑城外决战的原因,并请秦王派兵佯攻上党。
应该说,王龁的这招正奇相生,的确有其高妙之处。
可问题是,王龁机敏,对面的赵括和李牧也不差啊。
早在赵括决定要跟秦军在新郑地区打一场决战之时,赵括便已经想到了这一点,在赵韦从邯郸带重骑兵南下的同时,赵括便已经下令让上党之军东出,将战火引到秦国的河东。
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只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国显然还是要处于一定的下风,毕竟秦国可以派出的兵力会远远高于赵军的两万大军。
当然,前提是秦军能在新郑拖住赵括的脚步。
可是,秦军能拖住赵军的脚步吗?
要知道,赵韦的秘密武器可是已经抵达了新郑东面啊!
可惜,王龁并不清楚赵括还藏着杀手锏。
于是,王龁所率的大军,在汇合了蒙骜之后,却并没有急着北上,反而是在楚韩边境上驻留,一边等着赵军的援军和自己从陈城调来的一万大军,一边修复起原
本已经有些损毁的防御设施来了。
反正要等待赵国的大军,那不如趁着时间还够,多做点事情。
显然,这是为以防万一所做的准备:一旦战事不利,凭借着楚韩边境的这道防线,也能止住赵军的脚步,保住至少楚地的收获。
未虑胜而先虑败,这是每一个名将都深深刻在脑海中的教条。
不过,王龁的做法,却着实让赵括有些迷茫了。
单单看王龁修筑边镇据点的举动,这是很明显的见好就收的举动,这没什么疑问。
可问题是,修个边境据点,需要劳师动众,动用近二十万精锐大军吗?
这显然是很不正常的。
要说你带着二十万精锐大军,陈兵边境线上,啥也不敢,鬼都不信?
可你要打,那不趁着赵军的主力大军没有赶到之前就开战,还在等什么?
要做宋襄公?
看你王龁浓眉大眼的,也不像是这么有礼貌的人啊!而且,秦国者,虎狼也!那可是六国公认的事实。
说秦军改了性子?狗都不信。
最终,还是一旁的李牧猜出了秦军的想法:秦军没有把握在廉颇将军的援军到来之前拿下新郑,与其在攻城战中消耗过多的兵力,不如干脆就跟赵军打一场正面的野战。
听着李牧的分析,赵括也是暗暗算了算兵力,如果除去赵韦的三千重骑兵,自己的总兵力十八万人,还真的有可能不是秦军的对手。
只是,有重骑兵在手的赵括,根本无惧秦军。
赵括很清楚,只要这一仗能够将秦军打趴下,哪怕只是小胜,赵秦之间的差距就将再无逆转的可能。
而哪怕是败了,只要不是大输溃败,至多也就是吐出刚刚得手的韩之地而已。
用一个区区的韩之地,去搏一个光明的未来,这买卖,能做!
更何况,有着重骑兵在侧的赵军,会输吗?
「那就跟秦军好好打一场吧!」赵括大手一挥,心中也是豪气万丈。
当即,赵括便将指挥正面战场的权利交给了李牧,同时,飞马给廉颇传令,让他徐徐而行,保存好战士的体力。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重骑兵。赵括对赵韦的要求很简单:不到他出战之前,绝不能有一兵一卒暴露在秦军面前。
就这样,在两国大军心照不宣之间,一场决定着战国走向的大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