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堂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章,宿命中的枭雄,朱堂允,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话说东汉末年分三国,但是整个东汉末年除了光武帝、明帝和章帝统治时期,其他皇帝在位期间朝政都混乱不堪,究其原因也十分简单,皇帝年幼无知,像汉殇帝刘隆,刚满月就当了皇帝,别说处理朝政了,吃饭都得要人喂,直到去世的时候牙都没长全,国家大权就这样被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
其实,外戚问题都算得上是汉朝的特色了,至于为什么皇帝早夭,都是被舅舅们独揽大权,而不是叔叔伯伯,这个问题可就说来话长了,病灶都追溯到吕后身上了。这些外戚把持朝政,目无纲常,甚至可以影响到皇位继承,可见其权力之大。但是等小皇帝长大之后,自然会滋生权力欲望,明明自己才是万人之上的皇帝,现在做什么事反而要看别人脸色,这搁谁身上都不爽。但是不爽归不爽,要想从舅舅手上夺回权力又谈何容易,还不能明面上撕破脸,外戚把持朝政多年,朝中的大臣又都是一群老狐狸,嘴上说着伦理纲常,真到站队的时候一个比一个会明哲保身,更何况外戚的背后还有自己的老妈撑腰。反观自己这边,可谓是势单力薄,能用的人寥寥无几,夺回权力又谈何容易。
但是,虽然皇帝这边势力单薄,但也不是没有,于是在这场权力争斗中,宦官势力就应运而生。相比于朝堂中那些处事圆滑的老头子,这些宦官明显更得皇帝信任,毕竟每天端茶倒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而他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在生理上还有些缺陷,但是在勾心斗角、权力争斗搞阴谋这方面可真是一把好手!
其实,宦官不仅仅帮助皇帝对付外戚势力,在皇权过于强势之时,他们还会帮助太后扶持外戚势力。这样看来,宦官就像是权力天平上维持平衡的砝码。但是由于皇权不断被架空,宦官的权力逐渐成长为可以影响皇位继承的重要力量,汉顺帝就是靠着宦官发动暴力政变才即位的。拿人手短,哥几个冒着砍头的风险拥立你当皇帝,你总得意思一下吧,汉顺帝一寻思,财富地位啥的自然不用说,给各位整点实际的,于是就下令,允许宦官收养子,这也是曹老板被骂是阉宦之后的原因。
或许我们认为,若要说宦官专权的话,明朝称第二,哪个敢称第一?太监都有了专门的办公场所——东西两厂,而汪直、刘瑾、魏忠贤哪个不是臭名远扬。实则不然,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历朝历代都在做的一件事,就是中央集权。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二府三司,我们可以发现,皇帝的权力逐渐膨胀,以丞相为主的中央官员权力不断缩小,到了乞丐出身的朱元璋这里,直接把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给废了,这也标志着皇权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再没有什么力量能够与之抗衡或是进行约束,只能在偏离的轨道上小修小补。
当一个人的意志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这是多么的可怕;而这种制度的出现,又是多么的可悲!纵观明朝出现的宦官权臣,严嵩刘瑾魏忠贤,有几个善终?就魏忠贤来说,天启年间他为什么可以只手遮天,还不是因为木匠一点事都不管,但是朱由校也不担心,因为他清楚的知道,你的权力是我给的,但我随时都能拿回来,只要我想!崇祯皇帝即位后,全面清算,看似坚不可摧的阉党集团顷刻间土崩瓦解,阉党内部争相告发,乞求宽大处理,皇帝与大臣之间不存在我敢不敢动你,只有我想不想动你。什么,你说张居正?众所周知,张居正任首辅的时候,大明朝的皇帝姓张,不姓朱,他张居正除了不是皇帝,还有哪一点不是皇帝?
回归正题,汉末三国时期,政局动荡,朝堂混乱,上梁不正我们肯定不能指望下梁正了,连朝堂都乱成一锅粥了,那平民百姓的生活就可想而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那为什么这样一个人命如草芥的动荡年代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推崇和热爱呢?以至于百年之后仍有人赞美“魏武用兵仿佛孙吴”;千年之后仍有人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至今日,也留下了“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的感慨。汉末三国时期,就好像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用生命奏响了一曲悲壮的哀歌,那些我们所熟知的人没有一个是最后的胜利者,是非成败转头空这句话在三家归晋的时候显得格外刺眼,几代人的殚精竭虑却是为他人做了嫁衣。但是,这些野心勃勃却又胸怀天下的失败者们完美诠释了尽人事听天命这六个字,在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了极致,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群雄逐鹿,勾心斗角,计谋层出不穷,人杰数不胜数,四世三公和阉宦之后共争天下,皇亲国戚和市井走卒情同手足;在这个时代,有能臣,有雄主,有猛将,有毒士,有少年英杰,有老当益壮,有以弱胜强,有国色天香,有忠心耿耿以死明志的汉臣,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相,有威震华夏义薄云天的武圣,有文治武功完美结合的枭雄。这个时代满足了我们对历史的所有幻想。
三国时期是从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而许多我们所熟知的如曹操、关羽、吕布等人并不在这个时期内,但是若想了解这个时期,还得从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发家史说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