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22章 果决应对,寒门祸害,余人,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众官员担忧的目光中,林晧然持笔在洁白的宣纸淡沙沙地写道“今日通州别吾众,吾众当为后继人。”
咦?啊?
陈经邦亦是担心老师的诗过于吹嘘而落得下乘,初听最后一句感到诗意切回到如此送别之境,待在稍微品味之时,眼睛不由得瞪了起来。
后继人?
众官员正以为林晧然会接着歌颂潘晟守礼的精神之时,却不能突然间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已然突然点到了传承上,更是将他们在场的人都一举囊括进去了。
一时间,原本鸦雀无声的四周在品味完最后一句之时,脸上尽是呈现着震惊、佩服和回味等神情。
潘晟掷纱不为官,一心只求真礼存。
今日通州别吾众,吾众当为后继人。
……
这首诗远没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来得直击人心,亦没有“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来得诗情画意,但却是最最上等的送别诗。
从歌颂潘晟的风骨,再到而今的通州码头送别,最后的“后继人”可谓是神来之笔,跟在场的官员都拴到了一起。
现在奸相当道,而今隆庆又试图废礼拥立皇长子,既是需要潘晟这种勇士,亦需要他们这帮人继续站在守礼的战线上。
正是如此,这首送别诗甚至是远胜以往,却是用一条线跟他们在场的所有人都牵连到了一起,一起坚持着心中的共同政治信仰。
“今日通州别吾众,吾众当为后继人!”
很多官员将最后一句又是细细地默念起来,隐隐间有一种力量向上涌,感受到自己正在融入这个大集体中,同时感受到身上所肩负的那份使命。
同样前来相送的徐渭原本就同情绍兴同乡潘晟此番遭遇,而今看到林晧然的诗作后,先是默默记下,而后对着旁边的陈经邦认真地叮嘱道“将此诗刊登在下一期的《谈古论今》上”。
《谈古论今》如今的发行数已经达到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而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官媒”,拥有极度恐怖的影响力。
陈经邦还在品味着自己老师这首颇有深意的送别诗,闻言先是微微一愣,而后便是郑重地点头应承下来。
这首诗一经刊登,却不仅是潘晟必定借此扬名天下,而且自己老师的影响力和声望亦将会继续提升。
林晧然将手中的笔轻轻放下,先是拿起新作吹了一下,便是亲手递给旁边的潘晟诚恳地道“潘公,此次离别不知何日再相会。只是纵使京城跟绍兴隔着万水千山,我们跟你都是同路之人,此番归去还请务必珍重!”
跟着后世的便利交通不同,哪怕是这时代的统治阶层的人员,往往一别都是十几年亦再难得相见。
“林阁老此番前来相送已让下官羞愧难当,今还得林阁老赠下此诗,下官铭感五内!”潘晟伸手恭敬地接过诗作,显得真情流露地感激道。
自从他辞官后,特别是即刻离开这个奋斗几十年的朝堂,心里不免有一种失落,甚至感到自己已经成为了局外人。
亦是如此,他并没有将离开的事情告诉任何人,却是打算悄悄地离开京城,彻底跟这个官场进行断裂。
却是万万没有想到,林晧然竟然带着众官员从京城赶来这里相送,给予了哪怕首辅都没有的风光待遇,更是写下如此佳篇为他潘晟扬名。
不说这首诗中蕴含的褒扬,单是林晧然的地位和文名,他潘晟亦是能够风光无限地返回绍兴,甚至是留名青史。
在这一刻,他早前的负面情绪已然是一扫而空,有的是希望林晧然能够扳倒徐阶,好好地治理这个乌烟瘴气的大明王朝。
林燫等官员看到林晧然将那份新鲜出炉的诗作送给潘晟,特别是潘晟受到林晧然的重视程度,眼睛亦是掩盖不住羡慕。
林晧然面对着潘晟的感激,却是隐隐间有些受之有愧,便是郑重地拱了拱手道了一声“珍重”。
今日之所以闹出如此大的动静,不仅从京城赶过来相送潘晟,而且还给予潘晟如此美名,实则有几分“千金买骨”的意图。
朝堂的斗争跟行军打仗一个道理,如果统帅不体恤底下的将士,那么就很难有将士心甘情愿地替自己卖命。
徐阶之所以能够战胜严嵩,正是有一帮甘于为他冲锋的拥护者,在前仆后继中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正是如此,他今天如此重视潘晟,既是要将所有官员地收扰到自己麾下,亦是为了今后遇到同样的情况会有更多的人替自己站出来。
天空晴朗,一艘官船已经停泊在通州码头上。
“诸位,今朝野动荡,为江山社稷和天下黎民,还请诸位团结一心助林阁老匡扶朝政,潘某人告辞了!”潘晟手持着那份诗作,对着前来相送的官员拱手作别道。
“潘公,珍重!”林燫等官员早已经认定林晧然为领袖,而今看到潘晟踏上归途,亦是进行拱手相送道。
一阵春风轻轻地吹过,河面荡起层层的波纹,更有几尾调皮的鱼儿跃出水面。
身穿素衣的潘晟上了官船后,手里仍旧紧紧地攥着林晧然所相赠的诗作,站在甲板跟着相送的官员依依惜别,过往的一幕幕不停闪过脑海。
嘉靖二十年春,他以榜眼的身份踏入官场。虽然他的榜眼功名稍逊于状元郎沈坤,但他比沈坤更年轻和英俊,那时是何等的风光。
或者是过于风光,亦或者是他确实是一个意志坚定的正统儒生,却是不愿意用青词事嘉靖,加上不接受徐阶的招揽,致使他的仕途变得黯淡。
在几经波折后,这才升任礼部左侍郎,只是原本功名居于他之后的董份、严讷和陈以勤等同年早已经踏足于此。
其实在礼部左侍郎这个位置上,如果继续老老实实地熬下去,那么凭着他的资历和声望,将来无疑还是有极大的机会入阁拜相。
但终究是政见高于一切,他的政治理念无法忍受徐阶如此祸乱大明,更是不容许隆庆罔顾礼数拥立被上苍警示为“胡射人”的皇长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