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1章 军器,风起明末,罗小明,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各项武器由专门的工厂负责制作。</p>
<div class="contentadv"> 除去工厂之外,武器实验室和研究所也建立了起来,由薄珏负责管理。</p>
工厂内的学徒学校也建立了起来,开始系统化的培养工匠。</p>
军器局目前的地址还是原先的一开始设下的汉中卫右千户所境内。</p>
不过却已经不是在汉中卫右千户所的城内了,而是移到了汉水的水畔。</p>
因为对于水力的利用,制作的时候自然离不开这些机械,所以最后军器局的地址也因此更改。</p>
军器局现在设在千户所南的汉水的水畔,在一条支流的原址之上,挖掘了一条人工运河,沿着运河兴修了大量的水利机械和工程。</p>
为了保障军器局的工匠的安全,同时防止技术泄露和隐秘,陈望后面下令修筑城墙,将军器局保护了起来。</p>
军器局实际上已经是成为了一座小城。</p>
军器局一千三百多名工匠的住所也都被搬到了城内,他们的家人自然也是和他们住在一起。</p>
他们的出行也都被限制,限制在军器局的周边,不允许离开汉中卫右千户所的辖区。</p>
军器局城的占地规模几乎和千户所城不相上下,毕竟其中存有大量的工坊和仓库。</p>
而且在防护上面甚至更甚至于千户所,说是小城,其实更趋近于是军事要塞。</p>
在军器局城内,驻扎了超过一千的兵马,这里是汉中府内部戒备最为森严的要塞。</p>
“军器局现在处于是全力生产的状态之中,不过因为军器局此前大部分的工艺都采用了水力的原因,汉水水位下降也导致了军器局的产量收到影响,下滑了不少。”</p>
旱灾不仅仅对于田地的收成产生了影响,对于军器局的武器制作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p>
除去火炮制造厂暂时不用水力器械之外,现在汉中卫军器局内,无论是钻磨铳管还是盔甲,亦或是打制武器,都离不开水力器械。</p>
“武库里现在有明甲三千三百五十四套,海誓铳一万一千两百九十四杆,三斤炮计有七十九门,五斤炮计有十二门。”</p>
“军器局如今年可产明甲五千四百套,海誓铳年可产一万八千杆。”</p>
原先军器局制作都是布面甲,一副甲用工只有五十工左右,所以一个月可以产差不多三百领。</p>
不过后面陈望下令舍弃布面甲,全力制作明甲。</p>
相对于布面甲而言,明甲的防护自然是要更强一些,但是缺点则是造价更贵,用工也更久,还有便是不能够抵御寒冷。</p>
但是这些缺点在陈望这里并不算是缺点。</p>
陈望如今并不缺钱,手底下的工匠也不算少,而且还在不多的增多,有水力锻锤的帮助,制作明甲的速度也只会越来越快。</p>
不能御寒也不是重要的事情,到了北边,可以穿戴御寒的衣物。</p>
而布面甲这种长身甲,在七八月的南国,军卒穿上就跟在蒸笼里一样,热不可奈。</p>
综合种种,所以陈望最后下令军器局只打制明甲明盔,不再制作布面甲这样的暗甲。</p>
“还是少了些。”</p>
陈望眉头微蹙。</p>
这个数量对于一个军镇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数字。</p>
但是对于目前陈望所拥有的势力来说还是不够。</p>
这也让陈望越发的想要水里锻锤可以冲压一次性的胸甲。</p>
整个汉中镇,军中目前布面甲和明甲一共有一万七千余副。</p>
其中明甲有三千两百多副,其中两千副在新编的近卫骑兵营中。</p>
另外千余副则是在各营之中,基本都是将校的亲卫骑兵穿戴着,还有就是中高层的军官穿戴。</p>
布面甲有一万四千多副,是普通的军卒的标配。</p>
锁子甲有差不多五千余副,不单独发放,一般是发放给穿戴明甲的军兵穿在内里。</p>
这样就可以快速的武装麾下的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p>
现在武库之中的甲胄数量远远不够,就算是全部取出来,也只够是武装他麾下六成的兵马,还有四成都是处于无甲的状态。</p>
“周边的工匠都收拢的差不多了,培养新的工匠要的时间很久,军器局短期内产量已经是提不上去了。”</p>
汉中卫军器局作为一个卫所的军器局,已经是严重超额。</p>
能够有这个产量,已经很是离谱了,这还是因为有了大量的水力器械可以节约工时,节省制作难度和时间。</p>
陈功有些无奈,现在汉中卫军器局的发展已经是到了限度。</p>
当初搭建起来,也是搭上了当时任西安前卫指挥使罗桂忠的路子,买来了不少的工匠。</p>
后面就是自己培养,从流民之中招募,最近一次工匠数量的上涨,是从郧阳卫中暗中买来的一批工匠。</p>
“我知道。”</p>
如今军器局的困境,陈望也是清楚。</p>
“先这样吧,明天你传信回汉中,把所有的明甲全部调过来,先我麾下的正兵营换装,其余的各军还是先用布面甲。”</p>
陈望沉了沉心神,现在他的手中确实有大批的工匠。</p>
当初借着军备的问题,从高名衡的手中,接过了河南九卫三所的军器局以及开封杂造局,这些局下都有大量经验丰富的工匠。</p>
但是这些工匠现阶段还是不能动。</p>
“装备铳刺的海誓铳有多少把?”</p>
“数据呈递上来的时候是四千四百二十七杆,现在还是没有解决和铳刺结合的办法,直接制作出来就能完整贴合还是很少,还是需要工匠单独去打磨。”</p>
技术的难题很难攻克,之前的问题现在仍存,陈功很是无奈。</p>
“镇下已经招募了很多专门打磨的工匠,但是磨制太花时间,所以还是跟不上海誓铳的产量。”</p>
刺刀套筒内壁的问题,现阶段受限于工业的水平,还难以解决,只能用人工手磨。</p>
陈望同样知道这个问题。</p>
“所有的海誓铳都发下去,发下去后,所有的军队都要接受整编,训练也全部改用新式的训练方法。”</p>
之前已经发下去了将近五千杆的海誓铳,加上武库中现在的一万一千多杆海誓铳,差不多已经可以完成全军的换装。</p>
“各营用没有装备铳刺的海誓铳作为射击训练用铳,有铳刺的海誓铳不作为射击用铳。”</p>
铳枪的铳管都是有射击寿命的,并不能无限制的开火,射击次数达到一定的次数之后,便会有炸膛的危险。</p>
这种情况之下,没有装备铳刺的海誓铳作为训练用铳自然是最合适不过,也算是一种利用。</p>
从上午写到现在,本来想着一天的时间怎么也能写得出来八千字,但现在看来还是高看了自己,越是着急,就越是写不出来,今天暂时只有一更,我调整一下心态吧。</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