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时代的婚礼
山区农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十三章 时代的婚礼,从平凡的世界开始当农民,山区农夫,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有王树海帮着联系,王满银买木料倒是很顺利。隔天双方约定好,他就借了生产队的毛驴和架子车把木料拉回来。
大舅子孙少安得到信息后,又主动过来帮忙。
他们两人都没做过木匠活,只能给王树海打下手拉大锯。
在罐子村这边有个亦荤亦素的谜语来形容拉大锯:两人对面站,脱了衣裳干,为了一条线,累得直流汗。
这活儿看起来简单,实际非常累人,靠两人来回拉扯。
没一会儿,王满银就感觉脑门冒汗,浑身像要着火一样。他索性把破棉袄一脱,只穿了件线衣接着干。
“满银,你小子看着是个怂包,倒有把力气呀!”见他一身腱子肉,王树海忍不住赞叹起来。
连孙少安也没想到,姐夫没怎么干过活儿,看起来力气不小。
每天好吃好喝,营养跟得上,王满银也能感觉自己的身体素质不断提升。
毫不夸张的说,他现在扛起二百斤东西非常轻松。
两人照着墨线拉大锯,王树海那边也没闲着。斧、锛、刨、凿,在他手里算是玩出了花儿。
只见木屑飞舞,很快变成了一根根光洁笔直的构件……
三天时间,门窗做好。
窑洞口内侧两边的窑壁上,王满银早开凿了两个洞,一边深一边浅。
然后,两人扶着把准备好的一根圆木推到里边固定。这圆木相当于大门的横梁,安装也是有讲究的。
要先把圆木一段放入深洞内,然后再平移到浅洞内固定。
门上安高窗,和门平行并列再按一扇低窗,确保屋内采光通风。
至此,花费了两个月时间,王满银家的新窑洞总算完工了。
起房盖屋也算庄稼人的一件大事,换做后世,肯定要摆上宴席庆祝一番。
不过现在一切从简,他只放了挂小洋鞭。等村里孩子们过来凑热闹时,撒了几把糖就算了事。
接下来两口箱子,四张椅子,又花费了一天时间。
家具做好,王满银没有耽搁,直接送到老岳父家。
这是嫁妆,需要等结婚那天再送回来的。
还有被套和一对红色带花被面,两双塑料底鞋,一条方围巾。带喜字的搪瓷洗脸盆、杯子、暖水瓶……在刘庆立的帮助下,王满银也早早凑齐送过去了。
其实这已经够省了,主要老岳父一家都不是挑理的人。
很多后世人以为这个时代娶媳妇不要钱,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怎么可能。
不要财礼的人家肯定有,但是不多。而且一般都是男方条件比较好,在工厂或者什么地方上班。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
家里啥都没有,谁会嫁给你。
根据王满银的记忆,有些人家订的娃娃亲,每年男方都要给女方送东西。春天送身单,冬天送身棉,秋后送粮食,一直送到结婚。
再加上彩礼,价钱超乎想象。
如果一家有三四个儿子,父母就要愁断肠。而且往往这样的人家,女方要的彩礼更重。
日子稍微差点,肯定有个儿子打光棍。
也因此,黄土高原这边换亲非常流行。
前几天,王满银去找刘庆立办事儿,还听说槐树岔乡有个青年娶媳妇,出了1元彩礼。
为此男方结婚时在窑洞门口贴了一幅对联:“高价钱买高价粮,高价姑娘入洞房”,横额是“一千八”。
王满银听后,也是瞠目结舌(注:该例子来自黄土高原某市的地方志编纂研究室,时间为1972年,真实性应该有所保证。虽然只是个例,却也能窥知一二。所以大家不要再纠结彩礼的事情了。)。
***
万事俱备,王满银这边也不再折腾,老老实实等着当自己的新郎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