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少安的隐藏技能
山区农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七十九章 少安的隐藏技能,从平凡的世界开始当农民,山区农夫,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远远地,随风传来村里孩子们的打闹声。
蟋蟀是个好东西,很多孩子喜欢捉了烤着吃。
尤其两条腿,烤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否则很容易弄断。
可能是之前移植植物时带进来的虫卵,现在空间里也出现不少蟋蟀,另有各种虫子。
不过,王满银倒没有太在意了。
有蝎子和青蛙存在,空间里的虫子总体可控。
另一方面,现在他也不缺粮食。
在后世的城市里,王满银每天都为几两碎银忙碌,几乎从未抬头看过月亮。
现在,脑海中倒想起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原诗写的是重阳,不过用在这里挺合适的。
回不去了,估计再也回不去了。
想了想,他回屋倒了一杯散酒,端着轻洒在场畔地上。
这一杯,为前身,也为现在的自己。
兰花心思细腻,感觉丈夫情绪有些不大对头,立刻拉过手道:“满银,是不是想婆婆和公公了?”
“嗯,希望他们在其他地方好好的。”王满银模棱两可的回答。
***
所谓“三秋不如一夏忙,三夏不如一秋长”。夏收主要是龙口夺粮,讲究枪刀马快。因为天气变幻莫测,很容易下暴雨和冰雹,所以尽早收到麦场才算安稳。
秋收则不一样,各种庄稼成熟有早有晚,主要熬时间。受苦人断断续续忙碌,能从白露一直到寒露,甚至是霜降。
算下来,能忙上一个多月。
吃完月饼,开完动员大会,罐子村的秋收正式开始。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秋收是不允许请假的。二队劳力有一个算一个,都要加入抢收行列当中,连王满银不例外。
平常自己闲着就算了,这个时候还是要出现在地里的,否则肯定有人说怪话。
兰花本想留在家里做饭,让他给拒绝了。
一个人的中午饭,还是很好安排的。大不了带一壶开水,弄几个馒头咸菜就行。如果中午有时间,还可以回来做饭。
秋收开始,最先动镰收割的是糜子。
八十种糜子,七十种谷。
在黄土高原上,糜子的种类很多,单单颜色就分为白、黄、红、黑四种。根据口感还分为软糜子硬糜子。
就算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不一定能把糜子种类部认清,王满银就更不用提了。
后世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XX》里边的黄馍馍,就是由软硬两种糜子掺和做成。
糜子的产量低,平常年成一亩地也百来斤。即使遇到好年成,最多不到二百斤。
不过,这东西却是黄土高原必不可少的庄稼。
主要糜子耐旱,品种多,种植时间可以拉的很开,五月、六月、七月都能种。
更重要还有一点,它的生长周期短,一般三个月就成熟。
有一种糙糜子,六十天能收割。
所以遇到发生自然灾害,人们就会及时补种糜子……算妥妥的救命粮。
早上,王满银刚端起碗,就听到村里大喇叭响起,跟着赵干事的声音响起。
他原本以为是例行催产催收呢,结果听到对方在念一封表扬信。
听完,王满银都忘记吃饭了。
好家伙,真的是好家伙!
来到这方世界将近一年时间,他还是第一次知道,二队有社员觉悟非常高,八月十五都没闲着。
人家大半夜当无名英雄,趁着月色悄悄去田里收糜子。
等天亮赵建海发现的时候,村西边崖沟里三亩多糜子已经收光,整整齐齐堆在麦场里。引得社员们争相称赞,纷纷表示要向这些无名人士学习。
真的假的?王满银现在真不知道该说什么。
那片地里的糜子虽然长得稀稀拉拉,但也有三亩多呢。就算光割糜子穗,也能装几架子车的。
尤其晚上黑灯瞎火的,没有十几个人,根本忙不过来。
从头到尾,村里人都没发现……那些护青人是吃干饭的?
这不像王连顺的作风,昨天晚上开会结束时,没听对方透露半点话茬。
王满银心中现在非常好奇。
将兰花送走后,他马不停蹄朝饲养室赶去,想看看到底什么人物坐下的这等事情。
此刻,饲养室前已经聚集不少人,同样在大声议论着。
等王满银抵达现场时,几个无名人士已经被找出来了……竟然是二队的知青们做的。
除刘向阳外,其他人昨晚都被动员起来。据说是徐孔先提的建议,得到大家一致支持。
“啥情况,你们不是和徐孔先不对付吗?晚上这是睡不着觉?”看到尚志民,王满银立刻把对方拉倒旁边,低声询问。
之前为了一个招工名额,徐孔先悄悄往公社告黑状。也因此,被知青们孤立很长时间。
怎么一转眼功夫,突然有这么大号召力了?
而且这表扬信来的太及时了,明摆着背后有赵干事的支持。
“徐孔先这小子不是承诺了吗,完事儿去公社割几斤肉,给大家包一顿饺子,外加刷半个月碗。我们想想能吃顿肉,就十二点多悄悄起来,溜溜忙了一晚上。现在才感觉一顿肉有点亏。”尚志民没有隐瞒,直接说出实情。
王满银听得哭笑不得。
为一口肉,至于吗?
不过不管什么原因,结果总算好的。说起来,这还是赵干事第一次给二队做的好事。
王满银真希望这些知青们能够再接再厉,明晚继续当无名人士。
正想着,却见王连顺眉开眼笑走来。旁边跟着王满军,则黑着脸,像是谁欠了他二百黑豆钱。
来到众人跟前,王满军立刻指着几个知青开口:“你们这群日怂的干得好事儿,昨晚把我们一队的糜子收了一亩多,部拉到二队。”
“你是不是看错了,什么一队的,我们明明替二队割的庄稼。”
“就是,那片地是二队的。”
几个知青正接受社员们的夸赞呢,冷不丁听到这话,纷纷出声反驳道。
啥意思,割错庄稼?众人一时发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